雷一
[摘 要] 以考試分數評價學生,以學生成績衡量教師教學水平,以升學率來評價學校,重結果輕過程,重定量輕定性,是我國基礎教育評價長期存在的問題,這使我國基礎教育過分注重升學與考試。教育評價會引導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價值取向,要實現減負就要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旨在對基礎教育評價的改革提出建議,為實現減負提出思路。
[關鍵詞] 基礎教育;減負;升學壓力;教育評價改革
基礎教育階段的減負是持續改革的熱點話題,筆者認為,基礎教育負擔過重現象是由高考制度下的升學壓力引發的。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為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可以在高中階段通過高考進入高等教育階段進行學習,也可在初中或高中階段選擇進入職業技術應用類高校進行學習,但我國學生與家長普遍傾向于優先選擇通過高考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學習,應用技術性學習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一、我國基礎教育負擔過重的表現
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是中國一項基本的教育制度,新高考改革雖然賦予了學生選擇部分科目的自主權,但其評價標準仍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教師、家長在升學壓力下普遍十分注重考試成績的高低。
(一)學生學業負擔過重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不僅要注重學業發展,也要注重身心發展,但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不僅表現在課內也表現在課外。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課題于2005年、2010年、2015年進行的三次大范圍的全國調查顯示,全國中小學生平均在校時間整體呈現出了先降后升的趨勢,主要以2010年為拐點,2010年至2015年平均在校時間呈現明顯的漲幅。中小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校內度過,在校期間重點學習各階段的學科課程、活動課程與綜合課程,課堂內容與任務充實。在校外,中小學生不僅要利用課外時間完成、復習、鞏固課堂內容,還要參加各種形式的課外輔導班或興趣特長班,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少之甚少。
(二)教師教學負擔過重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給教師減負被上升到國家高度。從學校內部來看,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學生的成績,學校針對為評估教師教學水平制定了各種指標性考核文件。從學校外部來看,家長及社會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衡量也取決于學生的成績以及分數的提高與否。在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升學的壓力下,教師很難平衡好升學和素質教育。
(三)家長多重角色壓力過大
升學壓力已從學生與學校擴散至家庭。一方面,家長與學校的邊界混亂,目前多個省市出臺文件,提出嚴禁家長批改作業,多省市的家長反映家長過多參與學生的學業任務,甚至有家長因壓力過大導致的不滿情緒退出學生家長群;另一方面,家長與學生的邊界混亂,家長普遍看重學生的升學情況與考試成績,家長多以學生的分數判斷自身對孩子的投入是否有效,家長的多重角色已經滲透在整個升學過程中。
二、我國基礎教育評價體系的現狀
我國的基礎教育評價過分注重對考試成績的測量,而不是對個體綜合素質的評價。教育評價起著引領性、導向性作用,要改變基礎教育中過分注重升學導致的負擔過重,最重要的是改革基礎教育評價制度。以下從我國教育評價的目的、方法、結果三方面來分析現有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教育評價的目的偏離
教育評價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診斷功能、調節功能。教育評價的目的是衡量學生是否得到了全面發展,但我國的教育評價注重對升學與考試的測評,即對學生的評價注重于評價成績,對學校的評價注重于升學指標,對社會來說,教育評價注重于是否有相應標準的人才,教育評價的目的過于片面化與功利化。
(二)基礎教育評價的方法僵化
按照評價的時間順序可以劃分為診斷性、形成性和結果性評價,我國基礎教育中注重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發展過程;按照評價的主體可以劃分為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我國的教育評價以內部,即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及教師的評價為主,較少考慮外部相關主體的評價意見;按照評價多樣性可以分為單一性評價與多樣化評價,我國教育評價中方法方式單一,標準唯一化嚴重,雖然教學中也穿插著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但其在升學考試沒有實質性作用。
(三)基礎教育評價的結果失信
評價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評價脫離了學生實際,沒有產生預期效果,超出師生實際的學習評價不能引起教師和學生的反思,更不能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改進。通過評價的實施以及評價結果的反饋,有信度與效度的教育評價的結果可以激勵與促進學校、教師、學生改進各項活動。應試教育下的評價結果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使評價信度與效度缺失,社會中普遍出現了“高分低能”“理論實際脫節”的現象,社會普遍對教育評價的結果失去了信心。
三、我國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突破路徑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著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從《方案》看出我國教育評價制度與機制需要進行全面化的改革,本文從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四個方面探索我國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突破路徑。
(一)多元主體參與的結果評價
首先,將學生的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在新課改中我們一直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也是自身評價的主人,但學生在結果評價中長期處于被動地位。將學生的自評考慮到結果評價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其次,將教師的內部與外部評價結合。在學校內部減少對教師的行政性考核給予教師充分的自主權;在學校外部,邀請學術專家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評估,目的是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供學術指導,而不是指標性考核。最后,提高家長評價的參與度,增強家校合作,改善家校不融洽的局面,家校互評以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
(二)糾正過程評價的實踐誤區
過程評價是對教學中的評價,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中對過程評價的實踐多表現為階段性測驗,其形式一般為單元考試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過程評價的意義,走向了另一種結果性評價的方式。教學中的過程評價應發揮其特點,重點測評被評估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充分發揮自主性。一方面,評估教師是否充分發揮教學的自主性,對教材、教法、學生是有自己的見解與方法,而不是用學生的成績評價教師;另一方面,評估學生是否充分發揮學習自主性。重點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而不是階段性的分數。
(三)提供增值評價的支持
增值評價以起點定終點,考慮學生基礎水平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學業表現。增值評價是衡量學生自身的變化程度,而優等生和后進生的進步空間、所需要的輔導都是不同的,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生公平地進行增值評價是關鍵,這就需要對增值評價提供足夠的支持。將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組,提供不同的支持,針對各個分組的水平教學可以發揮一定的自主性,增值評價有合理的支持才能公平進行。
(四)健全綜合評價體系
高校招生按照學生的各科考試成績來決定是否錄取,以最終統一考試中的分數來衡量學生,只看重最終招生考試分數很難體現出對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發展情況,一方面,將學生不同形式的綜合素質成績以不同占比的方式納入最終的評價中;另一方面,要保證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的公正合理性,建立起完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管理系統,保證在基礎教育的各學段中有可追溯的評價記錄渠道。
教育評價引導教育的價值取向,改革教育評價,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各個主體,才能改變盲目追求升學與考試的現象,真正做到減負。
參考文獻:
[1]張旭東,孫宏艷,趙霞.從“90”后到“00后”: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17(2):98.
[2]劉志軍.教育評價的反思和建構[J].教育研究,2004(2):59-64.
[3]石中英.教學認識過程中的“錯誤”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1):1-7.
[4]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扭住關鍵鼓勵探索突出實效[N].人民日報,2020-07-01.
[5]徐路明.基于簡易式百分等級成長模型的學業增值評價[J].中國考試,2021(3):9-14.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