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近日,網傳某銀行推出“彩禮貸”,并給出誘人廣告語:“彩禮開銷不用愁,‘貸來穩穩的幸福。”“彩禮貸”最高可貸30萬元,最長可貸1年,年利率低至4.9%,貸款用途為新婚旅行、購車、購買首飾、購家電,申請條件有三個:22周歲及以上;連續工作時間不少于12個月;情侶一方需為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員工。
不得不說,銀行工作人員抓住部分擬結婚人士的“命門”,知道部分談婚論嫁人士可能正為彩禮苦苦掙扎,甚至瀕臨談判破裂的危急局面,此時送上一份價值高達30萬元的“彩禮貸”可以說“相當貼心”。但很顯然網友并不買賬,批評銀行鼓勵彩禮陋習、以彩禮之名行消費貸之實。
“彩禮貸”應該由誰來償還?
很多人在探討彩禮到底應不應該支付,但本文討論的是法律問題:如果進行“彩禮貸”或采用其他方式進行貸款之后用于支付婚禮開支、結婚旅行、購買首飾、購買汽車、購買家電等生活消費,這些貸款怎么還?
有人說:“當然是誰借的誰來還呀。”聽上去貌似符合常理,但真實情況未必如此簡單。從借貸雙方的主體來看,一方是銀行或其他出借人,另一方是借款人,債務發生在雙方之間,其他人沒有參與,理論上是不用償還借款的,但把這種借貸關系放在婚戀當中便會發生一些變化。
領結婚證后的“彩禮貸”由誰還?
如果是在領結婚證之后進行“彩禮貸”或者其他貸款,屬于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舉債,根據《民法典》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相關規定,如果債務的金額沒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通俗點說也就是金額比較小,那么債務直接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這種情況下,哪怕是一個人貸的款,也是兩個人一起承擔。
如果債務的金額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即債務金額比較大,那么債務不能直接被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但是,會審核這些貸款的用途。如果被查實這些貸款用于雙方共同生活,也屬于夫妻共同債務。
為支付彩禮或婚禮費用而貸款,彩禮錢基本上是會給到女方,或者哪怕不直接給,很大概率也會用于婚禮擺酒、旅游、買車等消費,很容易歸類到雙方共同生活上。所以,“彩禮貸”只要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就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夫妻雙方還是要一起承擔。婚內一方進行“彩禮貸”或其他貸款并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最終結局就是“你借的貸,我們一起還”。
領結婚證前的“彩禮貸”由誰還?
如果是在領結婚證之前進行“彩禮貸”或者其他貸款,不適用于夫妻共同債務的法律規定,理論上屬于個人債務,由舉債方自行承擔還款責任。
但是,如果情侶同居生活在一起,雙方之間資金往來頻繁,形成共同的收入與生活支出,導致同居期間的財產“難分你我”。基于同居期間的財產高度混同,若之后雙方結婚,或雖然沒結婚但對同居期間產生的財產進行析產,那么沒有舉債的一方也存在與舉債方共同承擔債務的可能。
雖然婚前進行“彩禮貸”或者其他貸款很大概率屬于個人債務,但貸款還是得還,情侶結婚后照樣得還債,于是只能拿婚內夫妻共同財產去還,雖然是以舉債方名義去還,但實際用的還是夫妻兩個人的錢。實在掏不出錢,還可能伸手向其他人再借錢來補債務窟窿,于是走上“以債養債”的漫漫償債路,直到債務還完。
如何避開“彩禮貸”的坑?
對于通過貸款而獲取的“彩禮”要謹慎,誤以為“別人貸款給你花”,實際可能卻是“別人貸款一起還”。
作為收取“彩禮”的一方,如何避開“彩禮貸”的坑?建議如下:彩禮金額盡量合理,不鼓勵“漫天要價”式彩禮金額,合理的彩禮金額能降低貸款的概率;彩禮要在領取結婚證之前收取,婚前貸和婚后貸大不相同;建議以父母名義開立新卡,使用父母名義新卡收取彩禮,并明確說明款項性質為彩禮,新卡內資金可自持消費使用。
目前,廣大農村地區在積極倡導移風易俗,致力消滅“天價彩禮”陋習。但是,作為傳統婚嫁禮儀的一部分,一些農村地區仍有彩禮習俗,法律也并未禁止彩禮的存在。彩禮要量力而行,應盡量保持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或家庭經濟條件相適應,避免“天價彩禮”成為婚姻路上的攔路虎或絆腳石,特別是作為收取彩禮的一方,更要警惕被“坑”進夫妻共同債務的深淵。
相關鏈接
日前,一張關于某銀行“彩禮貸”的宣傳圖在網絡上傳開。圖中內容稱,貸款額度最高達30萬元,最長可貸1年,年利率低至4.9%,貸款可以用來新婚旅行、購車、購買首飾、家電等。申請條件為22周歲以上,連續工作時間不少于12個月,及情侶一方需為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員工。
借用網絡熱梗,這款“彩禮貸”產品,可謂“傷害性很大,侮辱性極強”。彩禮陋習,讓很多家庭苦不堪言,一些人不得不借錢籌集彩禮錢。涉事銀行如果真的推出這款產品,可謂精準抓住了“用戶痛點”。但是,天價彩禮一直以來都飽受詬病,一家銀行高調推出“彩禮貸”,豈不是迎合甚至助長了天價彩禮的陋俗?
什么叫“彩禮開銷不用愁”“貸來穩穩的幸福”?婚前貸款送彩禮,婚后節衣縮食還貸款,這究竟是貸來幸福人生,還是一段不幸婚姻的開始?不過,這邊是“彩禮貸”海報被網友花式吐槽,另一邊卻是涉事銀行的態度曖昧。
先是該行客戶經理對媒體表示,“彩禮貸”實際上就是“零花錢”。掃描海報二維碼,顯示的也是該銀行“手機快活貸—零花錢”頁面。網頁上只有“最高30萬元、秒速審批、零資料、純信用、全線上”等字樣,毫無“彩禮貸”的痕跡。再是媒體致電銀行,客服表示產品未上線,只是產品部門的宣傳物料,將來也不會上線。其實,結合海報產品介紹來看,所謂“彩禮貸”,本質上就是一款消費貸產品。
顧名思義,消費貸就是用于滿足個人消費的。常見的個人消費貸款用途有很多,諸如裝修、旅游、教育培訓、出國留學、購買耐用消費品(如汽車、家電、數碼產品、珠寶玉石等)。從支出方向來看,與新婚夫婦的消費需求高度重合。恐怕,這也正是海報設計者的“靈感來源”。
“彩禮貸”之所以觸犯眾怒,或許不在產品的金融合規性上,問題出在整個廣告傳遞出腐朽、落后的價值觀,讓人無法接受。高額彩禮、婚嫁攀比,天下苦之久矣,更是很多農村家庭不可承受之重。有些家庭為了娶上媳婦,不惜通過民間借款或銀行貸款來支付婚姻成本。青年男女建立新家庭,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消費,不影響家庭長遠發展,無可厚非。
可一旦過度透支、攀比奢侈,不僅是使小兩口背上沉重負擔,更是原生家庭的貧困累積。一不留神,很可能良緣變孽緣。
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政協委員張改平建議遏制農村天價彩禮陋習,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往前追溯,早在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有公布——“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加大對高價彩禮等不良風氣的治理力度。
天價彩禮,這塊婚姻道路上的絆腳石,早該砸碎了。居然還有“銀行廣告”明目張膽為其站臺,變相宣傳攀比從眾的婚嫁風,也難怪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