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3月31日,廣東省首筆“碳中和貸款”在肇慶誕生。肇慶市四會市駿馬水泥減排工程以其“碳匯”為質押,獲得四會市農商行1000萬元授信,用以支持減排工程,同時簽訂全省首筆“碳排放保險”。當前,肇慶正通過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發揮“綠金”作用,以市場化手段,探索“碳中和”的多種實現路徑。
“碳中和貸款”
引導企業綠色發展
根據國家碳中和“路線圖”,企業是減碳的主體,而資金是關鍵。當前,國家和省正通過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該筆貸款的授信銀行、四會市農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碳中和貸款”是肇慶近年來在綠色金融實踐基礎上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其主要針對具有碳減排效益的非綠色產業項目改造以及綠色產業項目(包括但不限于清潔能源、清潔交通、綠色建筑、碳匯林業等)建設、運營、收購過程進行信貸投放。
為了引導企業實現綠色發展,“碳中和貸款”設置特殊機制,在普通授信制度基礎上要求有效識別、計量、監測、控制企業業務活動對環境的貢獻和可能引發的環境風險。同時,為激勵約束貸款企業實現碳減排目標,“碳中和貸款”的利率會進行動態調整,對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效果明顯的客戶,可對其原有貸款或新增貸款的利率進行適度下調;對未能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效果的客戶,取消其原有貸款利率優惠,其新增貸款將按照正常利率定價執行。
“碳存款”
反哺企業環保技改工作
水泥行業是碳減排的重點行業。四會市駿馬水泥是一家民營企業,年產150萬噸水泥,早于2013年即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廣碳所”)掛牌,每年獲得100萬噸碳排放配額。該公司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對環保治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其排放量實現了持續的下降,積累了一定的排放量“余額”,這些碳排“存款”通過廣碳所交易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則留存以備擴大產能的排放消費。
2020年,隨著國內建筑市場的變化,駿馬水泥計劃轉型生產中高端產品,但按照當前的生產流程,成本必定水漲船高。因此,公司今年計劃通過大規模改進生產線,既提高產品質量,又能減排、降低成本。整個改造工程預計總投入超過3000萬元。這對于企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還面臨一定的改造失敗風險。
在政策推動下,駿馬水泥在“肇慶市綠色金融綜合管理服務平臺”進行了“綠色項目”申報,經平臺的“綠色”識別,該項目具有碳減排效益,符合國家相關要求,相關貸款可獲政府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支持,還能優先獲得人民銀行再貸款政策資金支持。人民銀行肇慶市中心支行指導四會農商行創新推出“碳中和”貸款,駿馬水泥用其碳配額賬戶下約110萬噸的碳排放配額在人民銀行相關登記系統進行質押登記。
3月31日,四會農商銀行正式向駿馬水泥發放1000萬元貸款,并執行優惠利率。對于其項目改造風險,肇慶銀保監分局指導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肇慶中心支公司及時開展對接,推出“碳排放保險”,約定項目“在保險單載明的區域范圍內因意外事故,導致被保險人碳排放量超標從而應承擔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約定的賠償科目負責賠償”。據了解,這也是廣東省內首個“碳排放保險產品”。
駿馬水泥負責人吳世健表示,通過銀行和保險的雙重服務,他徹底打消了對“脫碳”升級的后顧之憂,預計新項目實施后,公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目前減排基礎上再壓縮10%。
據四會農商行授信管理部總經理吳文洲介紹,駿馬水泥每年約有100萬噸的碳排放配額,近年其持續投入節能減排,實現了排放量的盈余,如今這筆“碳存款”通過質押“反哺”技改工作,反映了碳減排工作的良性循環。該筆貸款發放后,銀行將會每季度回訪,根據綠色金融政策的線管審核要求,對其碳減排的落實情況進行審定和監督。
據了解,四會農商行早在2017年就成立肇慶市第一個綠色金融事業部,近年以來發放了多筆綠色信貸。 授信實施過程中,除傳統的經營狀況調查,銀行還會綜合企業的碳配額交易記錄、環保守法信息、排污許可證等“綠色征信”,并通過碳配額交易市場加強后續管理。其中,環保守法記錄、排污許可證等是企業申請綠色金融優惠政策的“準入條件”。
“綠金產品”
助力實現“碳中和”
據了解,肇慶是廣東省內較早開展綠色金融探索的地區,通過積極創新環保與金融融合體制機制,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綠色金融投融資體系,引導更多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向本地綠色環保重點發展領域集聚。除綠色信貸外,肇慶還探索發展了綠色保險和其他綠色金融業務。
2021年3月,“肇慶市綠色金融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正式啟用。該平臺可實現綠色金融信息綜合管理、綠色信貸業績評價與管理、綠色信貸資產環境效益計量、綠色金融風險預警、綠色項目(企業)申報評定管理、綠色金融政策信息發布共享六大功能,企業可在平臺進行登記,提交綠色項目參評資料。
當前,肇慶綠色金融已形成多點開花、合作共贏的良好發展態勢,推出了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碳排放配額抵押貸款、生豬活體抵押貸款、林鏈貸、綠碳貸、美麗鄉村貸等一系列“綠金產品”,這些嘗試在一定程度上為“碳中和”的實現進行了有益探索。其中,2020年11月,肇慶懷集縣的貧困村紅光村通過生態公益林的碳排權交易獲得了12萬的資金,懷集農商行以此為風險補償金,給予紅光村120萬授信額度,信貸資金用于扶貧項目的投資。該案例以市場化手段,實現了碳交易、扶貧、綠色金融的“接力”,充分激發了生態產品的價值,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