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海南省最先提出了發展“共享農莊”的新概念。發展“共享農莊”,主要就是要實現農民變股民、農房變客房、農產品現貨變期貨、消費者變投資者,最終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美。
“共享農莊”的主要模式
產品訂單型。以個人訂制和團購訂制等形式,為消費者提供農莊的特色農產品認養、直供等訂制服務。對消費者認養的農作物建立檔案,佩戴標識,嚴格按照約定標準進行生產,并確保消費者可現場或以視頻等方式實時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產品成熟后,按照消費者的要求進行個性化包裝、處置,既可以配送到指定地點,也可以進行代銷。這種模式適合蔬菜批發市場經營戶、超市、酒店、企業、機關、學校等機構合作或直接投資“共享農莊”,建立農莊生產基地與消費者之間穩定的直銷關系,推動農莊特色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
休閑養生型。主要是農民或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和宅基地,發展特色民宿客棧,吸引消費者前往農莊休閑養生度假,為美麗鄉村提供產業支撐,使農莊和美麗鄉村成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田園綜合體。打造“民宿+農地”休閑養生產品,將農莊農地按一定面積或農作物按一定數量分塊,把經營權租賃給城市居民,用于農業生產或農事體驗的“共享農莊”。
投資回報型。消費者及投資主體通過眾籌等方式募集資金用于發展“共享農莊”,農莊為消費者及投資者提供農資供應、技術指導、托管代種代養、產品銷售等配套服務,消費者及投資者按約定獲得實物或投資收益回報。
扶貧幫困型。引導消費者及投資主體與貧困村或貧困戶直接對接,消費者認養貧困戶的農作物或者承租貧困戶的農地、農房,貧困戶通過出租土地、房產或以土地、房產入股獲得財產性收入以及通過打理農莊獲得務工收入,打造貧困戶和消費者利益共同體式的“共享農莊”,實現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文化創意型。立足特色資源,樹立文創理念,吸引各類藝術家、創客利用品牌設計、故事挖掘、藝術再造、農業科普等文創藝術方式,打造集人文要素、生態要素、科技要素、創意要素于一體的特色“共享農莊”。
“共享農莊”如何經營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共享農莊”要建設高標準農田和水利配套設施;建設水肥一體化、沼氣、田間廢棄物回收等設施,確保“共享農莊”達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要求;配套建設“共享農莊”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在休閑旅游功能建設方面,農莊要完善農莊及周邊的道路、餐廳、客房、景觀、生態停車場、污水處理、標識標牌、休閑娛樂等設施,實現農莊美化亮化。
打造“共享農莊”品牌。建立健全“共享農莊”技術標準、管理標準、服務標準等標準體系。按照產品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實行標準化生產,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優質、安全的農產品。農莊要建立農業物聯網系統和可視化監控系統,做到全程可視化生產,實時監測農產品生長情況,對產品實行標識和編號管理,確保質量可追溯。確保“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安全。
開展“共享農莊”營銷。設計“共享農莊”品牌形象,提高辨識度,增強社會認知。組建專業營銷團隊,開展推介,打造“共享農莊”品牌。開展線上、線下推廣活動,利用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以及電視、報刊開展線上宣傳,與知名電商平臺合作推廣,吸引廣大消費者(經營主體)參與項目。整合公共資源大力推介“共享農莊”,擴大其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