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君宜?朱俏妹
山東綠豐農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豐公司”)成立于2001年3月22日,主要經營范圍包括農藥(危險化學品及限制使用農藥除外)、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按《農藥生產批準證書》核定的范圍生產經營)以及貨物進出口。綠豐公司在2012年因未按國家規定對其年產1000噸百草枯原藥(折百)擴建項目產生的危險廢物進行申報登記而被處予罰款10000元;2016年因對危險廢物暫存場所未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而被處予罰款10000元;2018年其新增加的農藥復配分裝生產項目2015年3月建成并投入生產,但未同時對所需配套建設的環保設施進行驗收,被處予立即停止生產以及罰款20萬元。
經過北京市昌平區多元智能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多元研究所”)調查發現,綠豐公司2015年3月建成并投產的農藥生產項目,在未同步對所需配套建設的環保設施進行驗收前的情況下,即開始投產,所排出的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另外,綠豐公司存在非法填埋農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物行為。多元研究所認為,綠豐公司不僅私自將危險廢物偷埋于地下,而且未修復受污染的土地,行為極其惡劣,已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故向山東省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判令綠豐公司立即停止侵害、消除危險、賠禮道歉、對污染土地進行修復或委托第三方進行修復并承擔修復以及檢驗鑒定及律師費用。
法院觀點
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采取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醫療廢物、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光輻射、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被告近年來受生態環境部門行政處罰的情況,分別為危險廢物未按國家規定進行申報登記、危險廢物暫存場所未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及未對需配套建設的環保設施進行驗收,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能確實、充分地認定被告存在違法填埋危險廢物等行為,故對原告起訴被告要求停止對環境造成侵害的違法填埋危險廢物等行為、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徹底消除其已填埋的危險廢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危害、將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進行修復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但因被告存在環境違法行為,并被生態環境部門多次處罰,其提供的證據亦不能證實自身對處罰涉及問題進行了全面整改,被告對環境保護存在不完善、不規范之處,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風險,應當對其違法行為向公眾道歉,認定由被告在全國主流媒體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典型意義
本案是因非法填埋危險廢物引起的公益訴訟。原告主張被告進行了非法填埋危險廢物的行為,但并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其關于停止侵害、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并未獲得支持。但法院基于被告多次受到行政處罰的實際情況,認定被告具有損害公共利益的風險,應就其違法行為向社會公眾道歉。該判決明確了受到行政處罰的情況可以作為法院判定存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的“重大風險”的考量因素。
本案判決體現了預防為主原則,突破了有損害才有救濟的傳統理念,有利于督促生產企業踐行社會責任感,采取合理措施防止其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作者系廣東固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十二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采取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醫療廢物、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光輻射、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
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等法律的規定,對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行為,原告可以請求被告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