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覓

摘 ?要 ?一件作品從設計圖稿到完成制作,必須傾注作者的真情實意,人們對大自然總懷有深厚的感情,常有生活的關聯進而到藝術的創作。
關鍵詞 ?真心實意;藝術;創作
設計創作一件優秀作品,首要在于立意。“意”是指人的思想、情感、意趣、意興、情緒等,是人的心靈的呈現。有時,受一件事物的觸動,意有所思、心有所想,一件新的作品樣式可能呼之欲出,再找相關資料,逐步完成自己的設計。創作一件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具有較深的美學修養,能識別器型的優劣,在比較中把優秀的造型特點牢記心中;二是廣聞博采,開闊眼界,不僅是紫砂造型,其它的優秀造型如瓷器、雕塑、家具、自然物象等,觸類旁通,皆可為我所用;三是有遷想妙得、移花接木、推新出新的綜合創造能力,展開想象的翅膀,豐富的想象力是創作新品的重要條件之一。
清代制壺大師陳鳴遠制作有一件直嘴的“四足方壺”,口、蓋、頸呈方形,頸腹之間的過渡用一條線相分割,實現從頸至腹的方圓轉換,給人的直觀有方圓和諧、過渡自然的感覺,精湛的技藝使整件作品氣韻生動,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陳鳴遠“四足方壺”的方圓轉換,給我們的紫砂壺設計指出一條新的路子,“瑞方壺”(見圖1)設計創作的意想,就是以方圓轉換為著眼點而展開設計的。“瑞方壺”方口、方蓋、方頸,壺頸下的壺體形態則參照了宋元時期瓷器“梅瓶”的造型。《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載:“梅瓶”,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瓷瓶。造型挺秀、俏麗,器型高且偏瘦,肩部下斜,足部長而近于直線,底部較小,且變化多樣。“瑞方壺”保留了“梅瓶”豐肩、瘦底的造型優點,使之線型婉轉流暢、小巧靈秀、寬窄合度,有女性豐肩束腰、體態婀娜的美感。這一造型看似不經意而得,卻是作者在草圖上反復描畫、仔細推敲、優中造優,并打了泥片實樣,經過多次的切削刪減才最后定形的。制作過程用的是方壺的泥片鑲接法,嵌蓋則保留了陳鳴遠“四足方壺”蓋面圓渾厚重、張力內涵的造型特征,使口蓋方的厚實與壺體圓的靈秀相映生輝;底部的收細絲毫沒有重心不穩的感覺,而顯得器型亭亭玉立、風姿綽約;壺把為三彎嘴,昂首挺立、柔和婉轉;壺把為耳把,與肩部的組合出現上寬下窄的空間,在對比中求和諧,由于上部寬敞,使提拿舒適。
壺嘴、壺把不僅造型優美,其簡易的裝飾更有美的寓意。“既雕既琢,復歸于樸”,中國古代的工藝品大都以簡約造型形成獨特風格,如古代的玉雕,有的簡至不能再簡而神態畢肖。“瑞方壺”壺嘴上只是在嘴把的上方貼了一片羽毛,就概括傳神地塑出了“鳳”的造型特征。“鳳”的羽毛五彩斑斕,集百鳥最美麗的羽毛于一身,而成為了鳥中之皇,故用一片羽毛作裝飾表達鳳鳥之頭部的造型也是一種奇思妙想。以龍嘴與四方壺口的一端相銜接,順勢而下塑出龍身、龍尾,夸張簡約地塑出龍的形態。紅山文化的玉雕龍中就有這樣的造型,一龍一鳳凸現了“瑞方壺”所要表達的意境——祥瑞,古人以龍鳳為最大的祥瑞,是中華5 000多年古文明史中的精華。龍鳳在自然界雖并不存在,但它們的形象卻根植于人民大眾的心中,而且是神圣的。
為了進一步凸現作為“四靈”之一的龍的形態,還在壺體上方作了以龍和祥云為組合的淺浮雕裝飾。淺浮雕裝飾是用泥繪和堆塑相結合的技法來裝飾的,其精品可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窯御題詩對壺”,壺體上一面為陶刻,另一面刻有堆塑的淺浮雕“庭院烹茶圖”,其堆繪、堆塑的技法細膩、精到。山間庭園,烹茶對話,所繪物象栩栩如生,連人物的表情都清晰可辨。學習古人的這種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使我們的紫砂藝術代代相傳,“瑞方壺”的淺浮雕裝飾,傳承這一精到、精致的淺浮雕技藝,壺的正面飾一大一小兩朵祥云紋,線型流暢生動,云紋下方伸出一龍頭、龍爪。龍頭的形態威猛,張口伸舌,龍須飄動,龍目圓睜,龍嘴前方還飾有一龍珠。龍爪則屈伸有度,腿上的龍鱗清晰可辨。壺的另一面同樣是飾一大一小的兩朵祥云,左方的一片祥云中露出一龍尾,飄逸靈動,與壺正面的龍頭相呼應。中國畫講究“氣韻生動”,紫砂壺的裝飾也是如此,與龍組合的祥云飄逸輕盈、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姿態,自然氣韻內含,生動而傳神。壺蓋上的壺鈕也以祥云為造型,如流云飛渡,在曲折盤繞中盡顯動態之美。
一件作品從圖稿到完成制作,必須傾注作者的真情實意。人們對自然總懷有深厚的感情,常有生活的關聯進而到藝術創作。由于對客觀形象的關注,經過審視觀察,必然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作品中。藝術生命以情動人,“瑞方壺”首先以它小巧玲瓏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其次以龍鳳祥瑞的寓意把作者真摯、豐富、強烈的情感感動人,引起觀者的共鳴,人們會在它的藝術形象中品味到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