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茸茸

摘 ?要 ?紫砂藝術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大繁榮、大發展,特別是在時大彬開創了紫砂全手工成型之后,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紫砂藝人的創作理念和造型設計,使得紫砂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不拘一格的態勢,紫砂花器的設計制作更是百花齊放,讓我們感受到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從整體上來看這組“高潔套壺”,可以說很好地反映出我們紫砂藝人在創新方面做出的努力,而且一壺兩杯的組合也非常實用,一般情況之下,好的紫砂壺基本不專門地制作杯子,因為全手工的杯子制作起來和壺的工藝差不多,所以我們在使用這組套壺的時候,可以細細品味一下其中的工藝技巧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 ?紫砂組壺;高潔;藝術審美;豐富內涵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中,有許多令我們今天的人們大開眼界、嘖嘖稱奇的工藝作品,其中共同的特點就是把中國傳統民間的故事和傳說演繹升華到了藝術審美的高度,既讓人能夠通俗易懂地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又能夠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寄托情感的表達,引起心靈深處內心的共鳴。誕生于宋代的紫砂藝術也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宋代詩人梅調鼎的吟誦“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對于紫砂壺已經是非常的期待了,經過元代的大融合之后,紫砂藝術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大繁榮、大發展,特別是在時大彬開創了紫砂全手工成型之后,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紫砂藝人的創作理念和造型設計,使得紫砂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不拘一格的態勢,特別是紫砂花器的設計制作更是百花齊放,讓我們感受到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
1 ?紫砂組壺“高潔”的藝術審美
紫砂作品“高潔套壺”(見圖1)采用了比較常見的一壺二杯組合的形式,在實用性為主的前提之下,把紫砂花器、絞泥的技藝手法和藝術表現形式融合其中,讓我們感受耳目一新,同時還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匠心獨運。此壺壺身宛如盛開的蓮花一般飽滿,壺底部平整,端莊大方;在壺的中間位置絞泥工藝裝飾,邊緣的荷葉包裹,非常的生動逼真;壺嘴彎流設計,雋永修長,出水非常爽利;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圈卷自然,端握舒適;壺蓋則嵌入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壺鈕的設計采用了蓮蓬的形態,小巧可愛、拿捏稱手,實用性和把玩性兼具。與之相配的兩個小杯設計和壺如出一轍,也是在杯身有著絞泥的裝飾,非常的美觀和諧,在細節的打磨方面也是精益求精,盡量地呈現出蓮花包裹的那種形態,層次感突出,靈動性十足,紋理、色彩搭配自然的絞泥工藝,更是使得整體在設計和制作的水準方面更上一個臺階,突破了我們傳統認為的花器造型。在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之中,希望通過比較新穎的手法來表現蓮花的高潔,于是在繼承傳統紫砂花器設計的基礎之上,把呂堯臣大師首創的絞泥工藝運用其中,從整體上來看這組“高潔套壺”,可以說很好地反映出我們紫砂藝人在創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而且一壺兩杯的組合也非常實用,一般情況之下,好的紫砂壺基本不專門地制作杯子,因為全手工的杯子制作起來和壺的工藝差不多,所以我們在使用這組套壺的時候,可以細細品味一下其中的工藝技巧和文化內涵。
2 ?紫砂組壺“高潔”的豐富內涵
蓮花,在我們國人的心目中是高尚、圣潔的象征,宋代大儒周敦頤曾經在《愛蓮說》中記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最后又稱“蓮,花之君子者也”,更加加深了我們對蓮花高潔品質的印象,從啟蒙時代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響。“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宜興到處可見的蓮花給紫砂藝人更多的素材來源和設計藝術的啟迪,蓮花高貴的品格和純潔的象征更多地和佛教聯系在一起,在佛教之中,蓮花也是被視為圣潔之物,而宜興素來就有著“江南佛國”的美譽,佛教的盛行對于茶葉和紫砂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寺廟之中誕生了許多的好茶,宜興的僧人善于制作紫砂壺的也不在少數,第一把紫砂壺“供春”的橫空出世也是在僧人的指點之下完成的,所以紫砂、蓮花、佛教三者之間都在宜興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因緣際會,在紫砂藝人的手中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紫砂“高潔套壺”就是希望把我們傳統的蓮花題材演繹出不一樣的風格特征,特別是在絞泥工藝的運用之下和套壺的形式之中,蓮葉包裹著絞泥設計,令人眼前一亮,其中的設計靈感和技藝水準只有在身處江南身臨其境的時候,才能夠幻化出如此精妙絕倫的思想和創意,也只有宜興的紫砂藝人能夠把這樣具有豐富內涵的紫砂藝術作品出神入化地帶到我們面前,讓我們廣大的壺友能夠真正體會到其中的無窮奧妙。
3 ?結 ?語
宜興丁蜀古南街旁,靜穆蜀山依舊守護著勤勞的紫砂藝人們,潺潺的蠡河永不停歇,帶給陶都更多的靈氣和鮮活。正是在這山水相依的環境之中,紫砂藝術的創作一直薪火相傳、延續至今,走入到了尋常百姓人家,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也正是在這樣厚重的人文環境之中,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在耳濡目染繼承了紫砂藝術的血脈和基因,千百年來在時光的變化和歲月的流轉之中,依然能夠不忘初心,創造出屬于我們廣大壺友的紫砂藝術作品。
參 考 文 獻
[1]宋陶.淺談紫砂“錦上蓮花壺”的審美藝術[J].江蘇陶瓷,2017(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