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惠琴

摘 ?要 ?“菱花漢瓦壺”屬筋紋器,它的設計創作用的是象形取意的方法,是借助于自然物象,包括人類制作的各種物象,精心構思、創作出有別于原型的優美造型。
關鍵詞 ?菱花漢瓦;想象;構思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擅長工藝技術的國度,在歷代的各種工藝美術領域內,能工巧匠輩出,在不斷發展中精益求精、精品迭現。這些能工巧匠都表現出一種堅忍不拔的創造力,他們技能熟練、準確,巧奪天工,他們制作的藝術品讓后世的欣賞者敬佩和嘆服。
陶瓷藝術的發展是與歷代陶瓷藝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分不開的,豐富的想象力能使藝人們創作出妙造自然的精妙之作,這些作品既實用又有非凡的藝術美感,豐富了人民的生活,裝飾著我們的生活環境,使我們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下心情舒暢。
“菱花漢瓦壺”(見圖1)汲取我國古代優秀工藝品造型的特點而設計創作。歷代紫砂壺的造型設計,借鑒了古代陶器的精美造型,如楊彭年制作的“漢瓦壺”,借鑒了漢代瓦罐的造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口大而敞,使“漢瓦壺”的造型氣勢開闊、端莊敦厚、古樸雅致,平蓋和橋形鈕的設計簡到極致,與壺身氣勢開闊的造型相合拍。“菱花漢瓦壺”借鑒了“漢瓦壺”的造型優點,它借鑒的另一造型是菱花鏡,菱花鏡是指形制為菱花外形的青銅鏡,是唐代花式鏡中最具特征的一種,最著名的有八角菱花鏡。自然界的菱花,屬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菱莖出水后節間短縮,先后生出多數綠葉如盤狀,夏末秋初開花,花瓣瘦長,向上伸展,上部尖,形態優美。近代范大生制作的“菱花壺”,從鈕、蓋到壺身都是六瓣菱花的造型,是筋紋器的經典之作。
“菱花漢瓦壺”屬筋紋器,它的設計制作用的是象形取意的方法,是借助于自然,包括人類制作的各種物象,發揮想象,精心構思、創作出有別于原型的優美造型。“菱花漢瓦壺”的筋紋為36瓣,其有別于自然界的菱花的形態,一是它經過嚴格的設計和計算,每一瓣及相鄰的各瓣都整齊、劃一、均等;二是瓣數的增多增加了制作的難度,當前在藝術領域普遍提倡工匠精神,只有精密的設計、精湛的技術,才能使制成的作品達到設計的要求。精美、精致的作品,才能得到廣大愛好者的認同。筋紋壺最大的特點是線型美,線型美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商代的甲骨文到以后青銅器上的銘文及漢代的帛畫,體現的都是用線的藝術。中國的書法在世界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世界級藝術大師畢加索曾說過:“假如生活在中國,我一定是個書法家而不是畫家。”。對于書法的線型美,唐代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在他所著的《書譜》中論述到:“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意思是書法的線條有的重若崩飛的濃云,有的輕如蟬的薄翅;行筆如泉水流注,頓筆如山岳安然;似明月初上時纖細輕柔,又如群星在銀河間的排列有序。書畫同源,書法的線條是如此的美妙,國畫中人物線條的魅力也十分迷人。唐代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被徐悲鴻視為“悲鴻生命”。
“菱花漢瓦壺”的筋紋線猶如國畫中的工筆畫,講究一個“工”字,工整妥帖,操作時一絲不茍,就如臨摹一幅工筆畫,不能有絲毫的偏差。“菱花漢瓦壺”的筋紋線是凸起的線和凹進的面的組合,每條筋紋都線型流暢、上下貫通、循環往復、排列整齊、間距均等,其線面的過渡自然生動,既保留了自然物態的自然韻味,又包含了人為表現客觀美的秩序的尋找。其形體、線型、空間所形成的造型節奏的韻律,產生一種特有氣勢和情趣,是均等美、節奏美的雙重結合,給人以賞心悅目,觀之而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菱花漢瓦壺”口徑碩大,平蓋稍有坡度,橋形鈕寬敞舒展,耳把、二彎嘴,圈足外展平穩,壺體的底部略收,比例協調。短頸和圈足的面和筋紋線之間的線面轉換,豐富了造型的變化,在變化中求自然和諧。這些都是制作筋紋壺的基本功,必須在制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藝術創造始于情感,制作筋紋器首先要喜愛這個樣式,體會前人制作的艱辛,迎難而上。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在他畫的“瀟湘風竹圖”上題詩:“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叮東萬玉空。”這種從難處著手的獨創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制作筋紋壺雖有難度,制作多瓣筋紋壺難度更大,但我們只要有“我喜愛這個樣式,我一定要做好它”的決心,精品筋紋壺的制作也是一定能夠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