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元

摘 ?要 ?“意境”生于意外、蘊藏于象內,“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不單詩文是這樣,書法、繪畫乃至音樂等等諸多門類的藝術也是非常講究意境的。對于陶藝家來說,更是要讓意境服務于紫砂陶刻,并和紫砂壺本身一起產生更高妙的意境來表達藝術感知、服務受眾。
關鍵詞 ?紫砂;陶刻;詩文;意境
中國古代的文人知識分子,歷來就是以詩文為表達個人學問、事功修養高度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于詩文有意境之說,意境的高度也是詩文的高度。“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意境生于意外、蘊藏于象內。明·朱承爵《存馀堂詩話》:“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其實不單詩文是這樣,書法、繪畫乃至音樂等等諸多門類的藝術,也是非常講究意境的。紫砂陶刻離不開書法、繪畫,那么書刻當中文字的意境美和詩文所表達的高度,它所提供的價值指向、藝術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優美傳情、典雅而有意境的文字,就像紫砂壺本身一樣,包括紫砂壺上的刻繪,它們具有同樣的功能,都能夠給人帶來更好的美的享受和藝術的啟迪熏陶。
我們以“清代梨皮泥山水詩文壺”(見圖1)的陶刻內容,來略說陶刻中的文字意境。這把壺通體充滿裝飾,以螭龍為壺鈕、以鳳頭為嘴流,把上有飛,壺身上也有浮雕紋飾圍成的開光。書刻文字不多:偶逢新雨畫紅葉,叔蓋。陶刻的字并沒有奪壺,只是起到了恰當的點綴,這就使得這把壺的各個部位和書刻文字章法的文氣淡雅,形成了一種很有序的呼應,給人更豐厚的一種審美感受。此壺陶刻文字有意境之美,且初見此句頗有似曾相識之感。經過仔細研究,竟發現這七個字還非常有意思,或許能夠給人提供三個藝術空間的聯想指向。第一個指向就是唐代詩人王建的一首詩《晚秋病中》:“萬事風吹過耳輪,貧兒活計亦曾聞。偶逢新語書紅葉,難得閑人話白云。霜下野花渾著地,寒來溪鳥不成群。病多體痛無心力,更被頭邊藥氣熏。”詩中的原句為“偶逢新語書紅葉”。有沒有可能是陶刻作者把“語”錯寫成了“雨”?把“畫”字改成“書”字了?但這個我們的所假設的“錯句”本身也是很通暢的,而且有文字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這無疑增加了我們賞玩文字、品讀意境的趣味性。另外一個指向就是“新雨”是和代指朋友的“新雨、今雨”相關,這又是一個指向。《全唐文》卷三百六十〈杜甫二·秋述〉中有:“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其中舊雨今雨原意是:舊時,每逢下雨賓客也來,而現在一遇雨就不來了。后以“舊雨新雨”代指老友新交。第三個指向就是這七個文字本身所表達的意境,他本身的指向偶逢新雨畫紅葉,很有畫面感,會讓人一下子沉入進去,產生共鳴和聯想。也許通過解讀大家會覺得:哎呀,文字是這么有意思、有魅力,我們無意對于古人唐突、曲解,只不過是把個人對于文字意境思考的一些問題,所考慮到的提供出來供大家商榷、探討。文字意境,在陶刻書法和繪畫落款的內容當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不可能把淺顯的、沒有內涵的語句隨便刻在紫砂上面,陶刻內容沒有文化價值,沒有文化高度的話,這把壺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以及它的實用價值等等都會大打折扣。因為賞玩紫砂壺、品茗論道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文藝氣息、很高雅的一種活動,在品茶的空間當中應該是體現美學價值意義的事物,有意境的茶畫、古意盎然的收藏品、文房清供等等,這些事物、器物又共同營造出了一種令人神往的意境,身處其中更能激發我們對于茶道的研究和對于人生的感悟,包括紫砂壺器型美的藝術高度,紫砂陶刻繪的高度所傳達出來的一種境界,這所有的感覺都會在無形當中給我們傳遞一種藝術的文化舒適氣息。如果能夠選擇到優美意境的文字來入書入刻,說明作者本身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素養。或者說如果作者能夠創作出非常優雅的、有文字意境的詩文詞句,那么這更是陶刻作者底蘊修養的一種有力明證。
宋代大詩人東坡居士有這樣的詞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古人講人生如寄,其實在我們的生命中和藝術創作當中是充滿這種虛幻之境的,我們只有看清了這種虛幻之境,才能夠更用心地來體驗和度過人生的真實之境。文字的意境之美不止一面,用心體會則各有所得。仔細想想,喝茶何嘗不是一種獨得淡雅之境的美事呢?在這種兩相對比的況味之下,才更有可能讓人生發出諸多對于美的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