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2021年,又是一個“史上最難就業季”,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了909萬人的新高。但是,在采訪當中,我們看到這個“難”不是找到工作難,而是找到心目中合適的工作難。高校畢業生現在面臨的情況也和過去很不一樣了,大家在工作的選擇上更多的是“不將就”。但同時,“眼高手低”的現象也層出不窮。
在采訪中,我聽到一些人社部門所了解到的情況。在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一對一服務過程中,人社部門的基層工作人員反映部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對工作人員推薦的崗位“挑三揀四”,也不愿意申請就業兜底政策。
例如,有的技工院校有反映,部分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比如機電一體化等專業。但是因工作環境在工廠車間,畢業生往往不愿意去或者去了也留不住。有的去工作一段時間,很快就離開了。還有部分畢業生寧肯放棄高薪水的藍領崗位,也要去從事辦公室文員等薪水較低的白領崗位。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現在高校畢業生也不一定急著找工作,他們有的提倡“慢就業”。特別是一線城市生源的高校畢業生,他們總體而言家庭條件較好,部分孩子畢業后選擇放慢腳步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從而不愿意盲目找一份工作消磨時間。他們有的會想先休息一年,去旅游或做支教等自己喜歡的事情。
還有部分家庭和孩子更加傾向于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國有企業或者機關事業單位崗位的競爭更為激烈,孩子畢業后全身心投入各種招考,完全不考慮其他就業機會;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專業缺乏市場或者不喜歡所學專業,沒有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而被迫選擇“慢就業”。
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廣東9市創業,成為近年來的熱點,《小康》雜志5月中旬刊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解讀,閱讀后印象深刻。對當代香港澳門的青少年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就是寶貴的歷史機遇。事實證明,港澳青年通過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依托大灣區,尋求與內地人才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港澳青年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深圳?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