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亦舒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蔓延,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我國作為全球最早控制住疫情并率先實現復工復產的主要經濟體,在困難重重中經濟增長表現亮眼。在世界經濟復蘇前景黯淡,歐美經濟遭受“二次疫情”沖擊背景下,國際社會愈加關注我國經濟形勢和未來發展前景。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到2035年遠景目標描繪了宏偉藍圖,提出了到2035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通過對比2013年和2019年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港澳臺)經濟規模、人均GDP以及其他指標的情況,可以得出結論,在未來15年,我國有基礎有信心實現這一重大發展目標。
一、我國相當一部分省份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甚至超過諸多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排名躍居世界前列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不斷上升,已經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19年的16%。2019年,按年平均匯率折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4萬億美元,與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國、印度、英國4個國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大體相當。
與此同時,作為衡量各地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各省級行政區GDP保持了中高速增長態勢。2019年已經有14個省市經濟總量達到全球GDP排名前30國家的水平,較2013年增加了5個省市,且31個省市中有25個省市對應的國家全球排名均較2013年有所提升,“一省敵一國”的態勢日益明顯。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2013年已經與全球GDP排名第16位的墨西哥經濟總量規模相當,但2019年經濟總量達到1.56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了54.1%,趕超了韓國、澳大利亞等知名經濟體,與全球GDP排名第13位的俄羅斯經濟總量規模相當,排名位次再次上升3位。江蘇省作為我國經濟第二大省,2019年經濟總量較2013年增長了49.1%,達到1.44億美元,與全球GDP排名第15位的澳大利亞GDP規模相當,排名位次也上升了1位。排名3—5位的山東、浙江、河南三省2019年除山東排名不變外,浙江和河南也分別較2013年提升了3個和7個位次,分別與印度尼西亞(全球排名第17位)、荷蘭(第18位)、沙特阿拉伯(第19位)GDP規模相當。更為重要的是,雖然中西部省份經濟總量相對較小,但后發優勢明顯,排名上升幅度明顯高于廣東、江蘇等東部大省。以各國GDP規模和位次來對應各省地區生產總值的全球排名,2013—2019年間我國有10個省市經濟總量全球排名提升超過10位次,其中7個是中西部相對不發達省份(含海南)。六年間,西藏自治區經濟總量對應的全球排名提升了20個位次,云南、安徽分別提升15和14個位次,重慶、貴州、海南、江西四省分別提升13、13、12和10個位次。
二、各省市人均GDP持續快速增長,相應全球排名位次大幅提升
相較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更能夠準確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我國經濟總量龐大,人口眾多,地域廣闊,如廣東、河南等省份的人口均超過1億人,超過了德國、法國等人口規模較大的發達國家人口總數。因此,完全可以將各省份的人均GDP和相對應的全球國家進行對比。
整體來看,2013—2019年,所有省份人均GDP水平所處位次均呈現大幅度的提升。2019年,我國已經由10個省份人均GDP達到了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其GDP總量合計達68144億美元,占我國GDP總量的47.8%(港澳臺GDP按照慣例不計入我國GDP總量)。其中,排名最高的北京已經超過2.3萬美元,與人均GDP排名第37位的斯洛文尼亞相當,超過了葡萄牙等歐洲發達國家,較2013年提升了24個位次;排名第二位的上海已經超過2.2萬美元,與人均GDP排名第43位的捷克共和國相當,較2013年提升了18個位次;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達到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水平的東部發達省份也分別與人均GDP排名第47、52、53、56位的拉脫維亞、波蘭、阿曼、羅馬尼亞相當,較2013年分別提升了26、23、30和26個位次。中西部地區的諸多省份雖然人均GDP在全球范圍內仍處60名開外,但排名提升十分迅速。如14個排名提升超過30個位次的省份,有13個是中西部省份,如貴州提升了41個位次,安徽、陜西、湖北均提升了37個位次,云南、重慶則提升36個位次,西藏提升了35個位次。即便是我國人均GDP最低的甘肅省,排名也提升了23個位次,和阿塞拜疆大體相當,明顯高于印度尼西亞等經濟體。
三、參考其他指標,我國很多省市的發展水平要高于和其人均GDP相近的國家
除人均GDP外,工業基礎、基礎設施、科技研發能力、教育水平也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考因素。在考慮這些因素之后,我國很多省市的真實發展水平要較人均GDP更高。以科技研發能力為例,2019年江蘇、浙江、廣東的研發強度分別達到2.79%、2.68%和2.88%,明顯高于人均GDP相近的國家拉脫維亞、波蘭、羅馬尼亞的0.63%、1.21%和0.51%。2019年江蘇、浙江、廣東的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6417億美元、3851億美元和6312億美元,在信息技術、機械裝備、汽車等領域擁有多個極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而拉脫維亞、波蘭、羅馬尼亞等經濟體第二產業增加值僅為65.5億美元、1707億美元、704億美元,除波蘭在機械、電子等制造業具備一定競爭力外,拉脫維亞和羅馬尼亞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均很弱。從基礎設施看,江蘇、浙江、廣東的主要城市均已通達高鐵、機場,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而拉脫維亞、波蘭、羅馬尼亞等經濟體根本沒有高鐵。從教育水平看,江蘇、浙江、廣東三省最優秀的高等院校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在QS大學排名中分別排名第124位、53位、263位,而拉脫維亞、波蘭兩國最知名的高校僅排名701位(里加技術大學)、321位(華沙大學),而羅馬尼亞最知名的Babes-Bolyai大學更排名800位之后。即便是人均GDP相對靠后的四川、甘肅等省份,其真實發展水平也要高于人均GDP相近的國家。如四川、甘肅的研發強度分別為1.87%和1.26%,顯著高于塞爾維亞和阿塞拜疆的0.92%和0.18%。四川大學在QS排行榜中處于第531—540位之間,蘭州大學在QS大學排行榜上也榜上有名,而塞爾維亞和阿塞拜疆無一高校列名這一榜單。
四、各省市完全有能力協同發力,推動我國實現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
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我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難度不大。目前國際學術界對于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并無權威的定義,參考世界銀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以及公認的澳大利亞、韓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屬于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2035年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基本上可以實現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2019年我國人均GDP為10261美元,要在2035年達到2萬美元以上,與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則年均名義增速只需要保持4.3%以上,而2013—2019年我國人均GDP名義增速(按美元值計算)高達6.5%,即便未來十五年我國經濟增速呈現階梯式下降趨勢,將通脹和匯率因素考慮在內,保持4.3%甚至更高增速完全沒有問題。從東部發達地區來看,人均GDP基數高、增長動力足。2013年北京、上海人均GDP就已超過世界銀行中等發達國家的門檻(12745美元),江蘇也已經基本達到這一門檻,但2013—2019年仍然實現了年均7.8%、7.7%和6.6%的高速增長,廣東、福建等東部省份也呈現出同樣的發展特征。當前東部沿海是我國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優質高端要素的核心聚集地,營商環境全國甚至全球領先,在以創新為引領的發展模式帶動下,東部地區仍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從中西部省份來看,人均GDP增速快、未來增長潛力足。2013—2019年,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6.5%的省市共有14個,其中10個分布在中西部,貴州、云南、西藏、安徽和湖北等五個省份增速超過8%,且2019年陜西、湖北、重慶人均GDP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區人均GDP呈現出明顯的高增長趨勢。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持續推進,中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條件等硬環境和營商環境等軟環境大幅改善,西部地區依托自身豐富的礦產資源、勞動力資源、生態資源等特色優勢實現發展崛起的潛力逐步釋放,也將為我國人均GDP的提升和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持續注入動力。
五、分類施策,推動實現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
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要素稟賦差異巨大,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要立足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的高質量發展策略,共同推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一是東部發達地區爭先進位,成為推動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總量占人均GDP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銀行的高收入國家水平,且深度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無論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屬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領跑者”的角色。這些地區要立足現有的發展基礎,繼續面向全球集聚優質生產要素,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全面提升和彌補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短板”,以供給結構升級促進自身乃至全國需求結構結構和總量增長,率先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乃至一流發達國家水平,成為我國人均GDP邁入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主要支撐力量。
二是中西部經濟基礎較好的省市,要加速做大經濟規模,加速提升在國內大循環中的地位。中部六省、東北三省和四川、重慶、陜西等西部相對發達的省份雖然整體發展水平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但這些省市制造業基礎較好,教育科研資源相對充裕,勞動力較為豐富且素質持續提升,內需增長潛力巨大,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區。這些省市應在鞏固現有產業競爭力的基礎上積極承接東部地區乃至全球的先進產業溢出,依托自身優勢科技資源在重點領域大幅提升創新能力,有效擴大供給規模并提升供給層次以滿足當地乃至國內需求的迅速增長,持續提升其在國內大循環乃至國際循環中的地位,不斷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三是相對不發達的西部地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提升在新發展格局中的不可替代性。新疆、內蒙古、西藏、寧夏等地區雖然技術、資本、高素質人才等要素相對缺乏,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但能源、礦產、森林、草原等資源豐富,在保障我國能源資源供應、改善生態環境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旅游、養老等高品質需求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這些地區應立足自身的特色優勢,通過加強對口支持合作等方式將自身的優質要素和東部發達地區乃至全球的技術、高素質人才等優質要素緊密結合,不斷做大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優質供給,實現自身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提升供給體系和國內需求適配性的有機統一。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外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