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儲鑫 盛澤宇
2021年4月17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宏觀經濟形勢與改革走勢座談會在京召開。座談會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國兩會精神、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會議關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扭住構建新發展格局目標任務、更加精準地出臺改革方案的精神,認真分析宏觀經濟形勢和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地發揮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作用等進行了探討,并提出意見與建議。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起步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立足新發展階段,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建立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正確處理好改革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關系,以目標模式來確定改革目標和改革任務,要針對面臨的問題來確定改革的重點和順序,將全面深化改革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緊密結合起來。
一、準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
與會專家認為,我國仍面臨一個不穩定、不確定的外部環境。“十四五”時期,世界經濟或仍將處于長周期的相對衰退中,面臨國際金融問題、地緣政治問題、公共衛生問題疊加的嚴峻挑戰。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態勢好于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高了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但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固,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的分化較為嚴重,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偟膩砜?,全球工業生產和貨物貿易基本上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服務業復蘇相對緩慢,還沒有達到疫情前的狀況。美國新一輪財政刺激政策的外溢效應在不斷顯現,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能形成嚴峻影響,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笆奈濉睍r期世界經濟走勢有可能會重演2008年之后的世界經濟走勢,現有問題交織形成危機導致嚴重衰退,即便在強烈刺激下出現短期一兩年回升,此后又回落到一個比較平穩的或者一個比較疲弱的增長態勢。
與會專家認為,從中長期來看,競爭關系將成為中美關系的主基調,中國應放棄幻想。我國在高新技術的可獲得性方面將面臨巨大挑戰,雙循環戰略調整也會面臨較大困難。在西方國家更加重視產業鏈安全可控的背景下,我國要更多致力于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與會專家認為,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積極應對疫情考驗和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影響,進一步鞏固了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但也要注意到,當前內需復蘇仍然緩慢,內需復蘇弱于供給的格局仍在延續,消費和投資增速顯著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因此,一季度經濟增長動力呈現邊際放緩態勢,一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環比僅增長0.6%。供給側的修復比需求側修復效果更為明顯。雖然中國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全球疫情仍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中長期挑戰。隨著疫情后復工復產,出口訂單部分轉移到東南亞等其他國家,歐美國家恢復生產,將導致我國向這些國家的出口下降。鑒于一季度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宏觀政策的調整似應放慢速度,貨幣政策似應重點關注金融風險防控。
二、“十四五”時期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建議
(一)全面深化改革需進一步明確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
與會專家認為,在新發展階段,要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和環境的和諧發展。要更加注重制度、體制機制、法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圍繞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制度性對外開放,推進國內規則與國際規則接軌。
(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
與會專家提出:一是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勞動力、資本、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二是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夯實產權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市場體系的基礎性制度;三是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剛性約束,建立市場競爭狀況的評估制度,包括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共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的深度改革;四是培育更有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將國企改革特別是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重組方面的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五是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市場準入,破除招投標等領域各種壁壘,保障民營經濟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堵點
與會專家提出,一是降低包括物流、稅費、信用等消費成本,提高消費的性價比和消費的便利性;二是提高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匹配度,增強消費品的多樣性和優質服務的獲得性;三是加強預期引導,優化宏觀調控及社會保障體系,降低經濟波動和不確定性風險對居民的沖擊;四是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充分釋放龐大農民工群體的消費潛力;五是糾正收入再分配環節日益嚴重的逆向調節問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六是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提高投資政策的穩定性,拓展資本投資的新空間,推進投融資成本的降低,擴大可投資產業的范圍;七是完善減稅降費政策,構建有利于企業擴大投資,增加研發投入,調節收入分配,減輕消費者負擔的稅收制度。這對于擴大內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應率先貫徹落實。
(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與會專家認為,統一大市場是形成國內大循環、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基礎,也是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基礎。當前,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出現三個新特征:一是市場分割方式從隔離封鎖式的硬壁壘轉為標準、技術、資質等軟壁壘;二是地方保護形式由主要保護本地商品和資源,變為更多保護本地市場和市場主體;三是從弱勢地區進行地方保護轉變為發達地區也采取地方保護措施。地方保護、市場分割面臨三個新問題:一是地方政府規劃缺乏協同,一些省份保障本省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著眼小循環,影響大循環;二是要素市場化配置不足;三是線上線下、期貨現貨等不同市場形態融合不足,不適應我國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提升。
與會專家認為,要推動形成區域性統一市場聯盟,推進省域間競爭向區域間競爭轉變;建立面向市場主體的意見征集、投訴、舉報等制度;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競爭規則,逐步提高市場競爭規則內外融通性和吸引力。因此需要抓好三項改革工作:一是研究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標準;二是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年度評價,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年度報告制度,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三是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大改革。
(五)將都市圈作為推進雙循環戰略的重要支點
與會專家認為,都市圈城市群兼顧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讓要素在都市圈流動,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能更好推動擴大內需,解決雙循環中的國內大循環問題。因此應采取如下改革措施:第一,在都市圈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控制,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實施鼓勵生育、安居和社會保障配套政策,避免出現在取消計劃生育限制后,都市圈和大中城市人口出生比例持續下降的局面。第二,在都市圈范圍內,除大型、特大型城市的主城區以外,采取戶籍自由遷徙政策,統籌優先安排在都市圈打工的外地戶籍人口(包括農民工和家屬)入戶;第三,在都市圈內先行先試地隨人走、籍隨戶遷的改革;第四,在都市圈內先行先試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通過在都市圈內先行先試和全面推廣人口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有力推動我國都市圈發展。
(六)推動城鄉權利相互開放
與會專家認為,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下一個百年發展目標的重要任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執政基礎,其核心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尤其要讓農民分享共同富裕的紅利,關鍵是打破城鄉二元體制,進一步開放城鄉權利,推動城鄉融合。第一,推動城鄉融合,改變鄉村國內生產總值份額遠遠小于就業份額的現象,改變城鄉分割體制,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第二,鄉村不應以國內生產總值為發展目標,農民的收入和財產應在城市實現增長。第三,農民進城后應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包括平等就業、子女教育、居住、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權利。第四,以鄉村開放促鄉村振興,推動要素下鄉,以農業要素重組推動農業產業革命,推動我國村落以自然村為主轉向相對集聚。第五,推動土地制度改革與城鄉關系重構,推進農地、宅基地、建設用地改革,進一步激發鄉村活力。
(七)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
與會專家認為,我國正處在人口增長拐點上,人口問題從慢變量正轉變成快變量。1962—1976年,我國“嬰兒潮”人口在“十四五”時期將加速進入老齡人口行列,加速退出勞動力市場。近年我國出生人口大幅減少,生育意愿大幅降低,育齡婦女規模已見頂下滑,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加速到來。建議摒棄人口是負擔的觀念,放開生育限制,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大力鼓勵生育。一是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覆蓋從懷孕保健到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的人口。二是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0—3歲入托率比例。三是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并對企業實行生育稅收優惠。四是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五是加大教育醫療投入,保持房價長期穩定,降低撫養直接成本。
(八)構建良好政企關系
與會專家提出,要進一步優化政企關系。一是政府更加清晰的闡明其擔心和關切的問題,明確企業活動的空間和底線,為企業提供更加清晰的預期。二是在政府倡導的領域(如碳中和),政府部門可增加聯絡口,更加清晰地對政策目標和任務進行宣講。三是平等對待國企和民企,降低民企準入門檻。
(作者單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