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瀟彬
T縣S鎮全鎮面積385.4平方公里,轄29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共227個自然屯,總人口6.363萬人。該鎮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特別是鎮南部和北部屬于典型石漠化大石山區,貧困人口連片集中,生產生活條件比較惡劣,脫貧摘帽前,全鎮有貧困村11個,2015年精準識別有貧困人口3518戶14168人,是全縣貧困程度較深的2個鄉鎮之一,全鎮貧困發生率為24%。
為促進鄉村治理,T縣S鎮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聯農帶農等原則,圍繞抓好組織振興、產業振興來推進鄉村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走出一條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鄉村治理之路。
一、當前S鎮“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特色經驗
(一)突出組織振興,著力探索“一核三治”鄉村治理機制
建強黨組織領導核心。堅持“選好育強核心,管好用好干部”思路,通過選優配強村級領頭雁來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召開力和戰斗力,重點開展探索以村黨支部為核心,推廣自治、德治和法治融合的“一核三治”鄉村治理機制試點。如,雙燕村黨支部帶領村民以愚公精神鑿山開路修建隧道解決村民出行及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又如,2015年來,為破解大石山村產業發展難問題,黨員和村組干部帶頭發展種桑養蠶,在技術摸索階段遇到多次失敗,但黨員和村組干部不氣餒繼續堅持干,最終掌握比較成熟技術,將全村的種桑養蠶特色產業發展起來。目前,全村近1/3在家的農戶種桑養蠶,戶均年收入1萬元多元,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群眾因此十分信賴黨支部,堅定跟黨走信心。
建立理事會和鄉賢會。在各屯成立由屯黨員、村民小組長、在任村兩委干部、退休老干部、鄉村教師、鄉村醫生及其他德高望重的人組成屯級村民理事會,負責組織和動員村民參與到村屯各項事務管理。
堅持以德治引領思想。注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鄉村德治秩序,增強鄉風文明感召力。如,雙燕村、百筆村都十分注重孝道文化和善治文化。雙燕村每年開展“十大孝星”評選、“十佳美德少年”“十佳好媳婦”評選和黨員組長結對老年人。同時,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對組織內黨員群眾無償投工投勞和捐款,在三個屯分別建設了“初心食堂”,為子女外出務工留守的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務,并修繕烈士墓,讓后人銘記革命歷史,弘揚革命精神。通過這些道德教化行動,雙燕村群眾精神風貌積極高昂,公益和志愿服務意識不斷提升,不管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文化水平都與周邊其他村屯形成鮮明對比,鄉村治理效果明顯。
以法治保障平安和諧。除抓好法治宣傳教育外,注重進行矛盾糾紛的調解,確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在黨員干部中開展走訪、下訪活動,到“重點戶”家中面對面了解情況、宣傳政策、收集訴求、解決問題、幫扶困難。
(二)突出黨建引領,實施“三力”工程提升產業興旺組織力
S鎮實施了黨員活力提升、組織力提升和黨建引領力提升“三力”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推動產業興旺的內生動力和戰斗力。通過開展“支部爭創紅旗、黨員爭當先鋒”活動,扎實推進農村黨組織星級化管理,通過推進黨支部建設規范年建設,抓好“村級陣地建設提升、村級管理水平提升、富民強村提升”工作,兩年來有十個村被評為星級黨支部,14個村進入紅旗村公示名單。通過開展“我是黨員我帶頭”系列活動,對全鎮1387名農村黨員上墻掛“共產黨員戶”牌亮身份,抓好“個十百千”黨員創業帶富項目培育,對農村黨員積分管理中表現優秀的黨員通報表揚,激勵廣大黨員當先鋒作表率。目前,全鎮有黨員致富帶頭人159名,創辦了生豬、林下養雞、種桑養蠶、澳洲堅果和芒果種養殖等示范帶富項目135個,以黨建引領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進而推進鄉村有效治理的效果明顯。
(三)突出龍頭帶動,做強龍頭企業提升產業發展帶動力
1、突出扶持、培育和服務,做大做強農業大企業大項目
S鎮突出扶持培育和服務,堅持鎮三家班子主要領導牽頭掛帥,通過一個項目一名以上鎮領導、一個項目一個工作組、一個項目一個黨支部服務團隊、一個項目支持一個以上政策和一個項目5名以上黨員服務專員 “五個一”措施,全力推進特色種養企業項目迅速落地和做大做強。目前,鎮內投資規模超過100萬元以上項目有20多個,鎮內農業龍頭企業項目投資超過1億元以上有三個,一千萬元以上的有七個,一百萬元以上的12個,有自治區和市、縣、鄉村級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十家。三年來,先后通過上報爭取上級項目資金8000多萬元支持龍頭企業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錢記蛋雞養殖有限公司500萬只蛋雞一期項目被市政府認定為“市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成為全區蛋雞存欄量最多和產蛋量最大的基地,總投資2億多元的二期項目新建成26棟蛋雞舍,正在建設目前國內乃至世界最高的41米蛋雞養殖房。目前存欄蛋雞200萬羽,有望成為全國最大蛋雞養殖基地。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之一的東方希望集團總投資25億元百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順利推進,投資1.5億元的S種豬場完成860畝土地流轉并開工建設,建成后年出欄仔豬20多萬頭,年產值3億多元;隆祥兔業被自治區扶貧辦認定為2019年第一批扶貧龍頭企業;永余山豬養殖基地新投資600多萬元新建成4個標準化高架網床和一批基礎設施,可年育豬仔6500頭;晟溢農業公司在選贊村投資3300萬元選贊村牛蛙養殖基地建成投產,2019年已上市50多萬斤,目前存欄60多萬斤。
2、突出組織引導,推進“一村一品”經濟發展
S鎮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能人發展,大力爭取項目、政策和資金支持、培育“一村一品”等措施,積極推動全鎮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兩年來,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培育發展定陽和真良火龍果基地、新圩木棉谷、永余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園等六個產旅融合項目發展,三百生豬、良余芒果、雙燕種桑養蠶、定陽火龍果、新隆林下養雞、選贊牛蛙村等“一村一品”產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三百村有15個規模生豬養殖場,年可出欄1.1萬頭。新隆30多個林下養雞集中區年出欄65萬羽。雙燕、坡塘食用桑菜和種桑養蠶新種植2000多畝,目前全鎮累計芒果種植4.3萬畝、甘蔗種植3.6萬畝,秋冬菜種植2.9萬畝,香蕉種植2.02萬畝,火龍果和桑樹種植近0.6萬畝,澳洲堅果1000多畝。全鎮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1家,通過認證的星級生態養殖場有16個。
3、突出探索創新,推動村集體經濟自主發展
S鎮重點探索了黨支部引領創辦產業、村企聯建、支部結對共建和整合資產資源等四種自主發展村集體經濟模式,取得積極成效,鎮內村屯集體經濟蓬勃發展。
二、當前S鎮鄉村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少數基層干部思想覺悟不高,領航帶動效應不明顯
鄉村產業振興缺少推進動力。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政策扶持力度,有的村級干部能搶抓機遇,積極爭取政策,努力改善農村面貌。但也有少數村級干部,在爭取項目中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更多出于經濟利益考慮,而較少注重社會效益。對一些無法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實在收入的項目,如生態鄉村建設、公路建設、飲水工程等,申報不夠積極,認為“要做事,沒收入”,存在“怕”的心理和“躲”的思想,怕牽涉房屋拆遷、征用土地工作難做,怕觸犯有勢力的村民利益而對己不利,怕工作推進不力而難以向上級交差,不愿意向有關部門爭取相關項目,對上級分配的項目也視作“燙手山芋”,強調客觀原因,推三阻四,不愿接受任務。
(二)農村常住人口嚴重老化,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活力不足
當前,隨著本地經濟的持續發展,出現有一定的返鄉務工現象,但總的來說,外出務工人口仍占多數。當下農村,普遍人氣不旺,生氣不足,村屯內以老年人和小孩居多,對辦好公益事業,改變鄉村面貌等有心無力。青壯年人極少,有文化、組織能力強、有威信、愿做事的青年人更少,青年黨員更是鳳毛麟角。在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許多工作如新農村建設、農業合作社、清潔工程、宅基地改革、鄉風文明建設等,很難在村民中找到合適的各組各片牽頭人,鄉村治理缺少中堅力量和骨干人員,很難發揮出村民的自主理事作用,鄉村工作普遍依靠鄉村干部去做,這影響了上述工作的發動、推進、質量和效率。
(三)農村產業有待提升,鄉村振興缺少產業支撐
當前,S鎮農村產業仍然以種養業為主,產業形式單一,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不高、穩定性差,安全系數低。受市場影響,一些特色種養往往一年掙了錢,下一年卻虧了本。一些芒果、小番茄、藥材種植戶不愿在提高產品質量產量上下功夫,只在爭取立項、獲取上級政府支持資金上絞盡腦汁,積極“活動”。一些資源豐富的鄉村,僅對原料進行簡單粗加工,即集中運往外地,而沒有努力招商引進現代農業龍頭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極少數有點“路子”的人一擁而上,無序圈地過度開發資源,雖然富了極個別人,卻浪費了國家資源,沒能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甚至有破壞鄉村生態環境的隱患。
三、進一步推進S鎮鄉村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推進村黨支部建設,提升基層干部戰斗力
嚴格選用標準。著重選拔“奉獻型”“創業型”“開拓型”能人擔任村兩委干部,加大從外出創業返鄉人員、種植養殖大戶、農民經紀人、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中選配村級干部力度,從機關、事業單位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到村掛職,不斷夯實村兩委干部隊伍。
強化能力提升。健全村兩委干部定期培訓機制,加大村兩委干部輪訓力度,不斷提升農村帶頭人工作能力。建立幫帶扶持機制,由縣區直單位主要領導聯系幫帶至少1名村黨組織書記,幫扶村黨組織帶頭人學管理、學經濟、爭項目和資金,不斷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質。
激勵擔當作為。建立健全各項激勵制度,以市縣年度表揚、外出考察學習、選拔村黨組織書記擔任鄉鎮領導干部、定向考錄鄉鎮事業人員等激勵制度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建立健全農村干部報酬定期增長機制,落實村干部養老、醫療保險、生活補貼政策,解決村干部后顧之憂。
(二)以就業引導人口回流農村,破解農村常住人口老化問題
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提升農村勞動力轉崗就業技能,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崗就業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水平。增加就業崗位,引導各地實施農田設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靈活就業、共享就業、臨時兼業等形式增加就業崗位。
鼓勵重點群體返鄉入鄉就業創業。引導大學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返鄉入鄉就業創業,優化基層勞動力結構,提升基層勞動力整體素質水平,帶動人口回流鄉村。加大就業創業服務保障,完善基層就業服務體系,擴大職業介紹、就業訓練、失業保險等服務,切實保障重點群體返鄉入鄉就業創業獲得優質服務。
強化政策供給。健全就業創業補貼政策、援企穩崗政策,設立返鄉創業服務站,讓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在創業地與當地勞動者同等享受創業扶持政策。
(三)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治理
加大鄉村集體經濟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財政、金融、稅收等扶持政策,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各類生產經營實體,鼓勵村集體參股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探索設立村集體經濟項目發展專項資金,整合涉農扶貧資金、幫扶單位資金和集體自籌資金,強化資金扶持力度。
盤活集體資源資產。深挖村級集體資源資產綜合價值,大力開發村級集體資源資產,提高集體資源資產經濟效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合作模式,探索村村聯建、村企聯營、村社聯促、村戶聯幫、店戶聯結的“五聯”模式,培育壯大鄉村集體經濟。
創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探索資源開發型、土地合作型、農房合作型、服務創收型、電商共建型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招商租賃、合作入股、項目引進等事務提供優質服務。
做強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現代種養業、拓展鄉土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加工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以特色產業帶動鄉村集體經濟發展,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治理。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