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亮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新華社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跨界嘗試,以“航空視角”俯瞰華夏大地,創意融合航拍技術與新聞視頻,推出可視化衛星新聞產品《60萬米高空看中國》,將新聞鏡頭伸向太空,開創了“衛星新聞”報道先河。視頻氣勢恢弘,以“一省一地”之景勾勒出祖國70載偉大成就。新華社與各地各類平臺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優質新聞產品在行業內和全社會范圍內的發聲、拓展。
關鍵詞:衛星新聞 媒體融合 技術創新
《60萬米高空看中國》是新華社繼《大道之行》《我夢想我奮斗我奔向》等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報道后的又一“爆款”力作。5G時代,新華社以更全面、更具傳播價值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奔赴全國各地進行取景拍攝,利用衛星傳輸技術收集了大量真實的太空圖片數據。該視頻效果震撼,文案構思精巧,并集結了各級各類平臺資源,形成齊聲共振之勢,傳播范圍大,傳播效果顯著。
一、跨界創意,“技術”展現中國速度
新華社《60萬米高空看中國》以跨界創意為引領,以先進技術為手段,首創“衛星新聞”報道形式。通過遙感衛星、航拍影像、實景特寫等方式,以恢宏的敘述視角著重展現出祖國各地山川江河的宏偉壯闊,以及大國發展、時代進步的滄桑巨變。作品以新時代的新聞創新彰顯了大國崛起的壯闊歷程,記錄了中華民族奮力追夢的赤子之心。
1.“衛星視角+歷史影像”,跨越時空首度發聲。《60萬米高空看中國》作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珍貴獻禮,首次突破了普通“飛閱”式報道的技術限制,將拍攝視角抬升至萬米高空,以太空視角俯拍祖國大地。為了掌握一手衛星影像資料,項目團隊實地探訪了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專業單位,認真學習衛星拍攝相關技術知識,精準掃除知識性盲區,并搜集了近幾十年保留下來的歷史影像資料,為衛星技術與新聞的融合打下了扎實基礎。在該系列報道中,新華社引用了大量真實記錄的歷史數據。例如,在2019年9月16日首發的《60萬米高空看廣東》特輯中,新聞依次放眼深圳、廣州、佛山和港珠澳大橋等極具代表性的地點。在這段視頻中,新華社截取了1988年至2019年間共31年的歷史衛星圖像,將改革開放以來的深圳跨越式發展以動態影像方式呈現在受眾眼前。從小漁村到大都市,衛星圖像以奇跡般的視角記錄了深圳大變革、大發展的全過程,實景航拍與衛星影像首度配合,完美震撼發聲。新聞結尾,視角再次轉向60萬米高空,全景俯瞰港珠澳大橋建設。整段新聞短視頻讓人不自覺地驚嘆這一超級工程所展現出的中國力量。
2.“縱橫南北+鮮明地標”,視效震撼引發共鳴。新華社《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衛星新聞獨辟蹊徑,從太空視角帶領受眾領略“雖置身其中但前所未見”的神州大地。從60萬米高空俯瞰我國多個省份、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全國各地引起廣泛關注。例如,在《60萬米高空看湖北》特輯中,鏡頭從高空拍攝全長6300余公里的滾滾長江,猶如一條橫貫神州東西的巨龍。而湖北恰巧處在這條巨龍的龍腰處,也是長江干線流經最長的省份,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湖泊河流遍布其境。短短3分鐘的視頻里,長江大橋、三峽工程、江漢平原、丹江口水庫等人們所熟知的地標性景觀不斷映入眼簾。日月滄桑變幻,萬物生生不息。60萬米高空的震撼視效充分展現出湖北作為中部省份“臨江而興,因水而靈”的崛起歷程。同樣因臨水而物阜民豐的還有四川省,比如,在《60萬米高空看四川》中,新華社鏡頭聚焦了四川省各地的美景以及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并著重展現了318國道、都江堰、九寨溝、樂山、寬窄巷子等鮮明的天府地標,極具辨識度。鏡頭從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秒穿越至如今川西壩子上的沃野千里,極具視覺沖擊力。配上精心選擇的音樂音效,恢弘大氣、節奏感強,引發民眾廣泛的情感共鳴。壯闊太空與蒼茫大地的特效混剪更渲染出城市的立體發展和巨大變遷。
3.“精巧畫面+靈動文案”,書寫奮斗家國情懷。新華社《60萬米高空看中國》創新了報道樣態,從太空高度、歷史深度見證了中國發展速度,書寫了城市閃光點,彰顯了國家的變遷。作品主線清晰、敘事突出、立意高遠。在恢宏厚重的整體框架上,視頻畫面“養眼度”極高。在整合優質實地鏡頭的基礎上,拍攝團隊還進行了“一鏡到底”的組鏡式創意拍攝,充分利用其自主研發的新聞在線生產系統——“現場云”,實景拍攝了獨具煙火氣的市井民生鏡頭,并多處運用了對稱、重復圖案,完整呈現出“天地人和”的報道理念。
在文案設計上,寥寥數語就將華夏千載文明融入期間,用詞靈動活潑,字里行間串聯起各地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視頻中雖未有一文一墨提及“愛國”,但在畫面與文字的默契配合下,已將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受眾。例如,在《60萬米高空看澳門》中,伴隨著畫面的不斷推進,視頻中響起了《七子之歌》的旋律。這段3分鐘的短視頻充分展現了蓮花寶地魅力澳門,東西文化共融,傳統現代交織。視頻結尾,屏幕上出現了“‘蓮成一家,引以為‘澳”的字幕。澳門回歸20年來,世界人民一同見證了它的經濟增長、民生改善以及社會和諧,“一國兩制”方針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成功實踐再次激起了國人所共通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二、發布破圈,“全屏”拓寬受眾關注
在視頻發布渠道的選擇上,新華社打破了內部傳播的傳統屏障,把握內容傳播時效性,構建起“全網+全社會+全國+全球”的立體發布網絡。新華社《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衛星新聞短視頻在中央媒體、省級平臺、互聯網平臺上進行了播發,并在戶內戶外各類大屏上進行了展示。通過內容與傳播雙向跨界融合,讓優質內容走向各級媒體,打破端口界限,增強傳播效果。
1.主流媒體平臺推送,平行端口“同聲共振”。自2019年9月1日,新華社發布了時長38秒的《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衛星新聞短視頻預告片,以震撼視角書寫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各省份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詩。預告片發布后立即引起了國內主流媒體的關注。光明網、央視網、《瞭望東方周刊》等一眾微博頂流紛紛為其轉發造勢。據新華社統計,截至2020年1月4日,新華社《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衛星新聞短視頻總瀏覽量已破31億,互動量超過1.27億。通過與國內頂流媒體平臺對接,央視網、中新網以及央廣網等多家中央媒體平臺均采用了《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短視頻,并對其進行了重點展示。學習強國平臺也為該系列短視頻設置了專欄推薦。在海外主流社交平臺上,新華社第一時間播發了《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報道,一經發出就引來了外國網友贊嘆,氣勢磅礴的衛星畫面與航拍鏡頭得到了網友們的一致好評。有海外網友在觀看后興奮地評論道:“喜歡中國傳統,也喜歡中國的現代化,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能把傳統與現代如此完美地結合起來,至少達不到中國這樣的高度”。
2.密切各地省媒協作,縱向聯合“一呼眾應”。《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集中對全國各地30余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特別行政區進行了衛星新聞報道,播發后當即引發了各地省媒關注。在對各地短視頻進行包裝宣傳時,新華社也不忘拉近與地方的距離。例如,在新疆篇的結尾處,新華社將人們慣常使用的“我們新疆好地方”改成了“咱們新疆好地方”,一字之變讓民族團結情誼更加深入人心。據新華社統計,截至2020年1月,已有超過2500家地方政務、省媒對該系列短視頻進行了轉發和推送。各地民眾在看到自己家鄉的美景后也再度感嘆新華社美景美文,將祖國的大好河山勾勒得如此錦繡多姿,深深激發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
5G時代也是互聯互通時代,新華社不斷加強與各地宣傳部門和平臺的協調合作,打破獨家報道的發布體系限制,取得了上下聯動、一呼眾應的積極成效。例如,在新華社發布《60萬米高空看遼寧》特輯后,大連廣播電視臺通過官方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新聞大連”,在兩小時內就完成了對該短視頻內容的宣傳和轉發。通過“全社會+全網+全國”的內容發布方式,新華社構建起短視頻新聞內容在全國各級各地傳播的立體網絡,借此形成媒體聯動。全國媒體上下齊心的互動,讓新中國70載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深深印刻進每一個國人的心中。
3.兩微多端傳播覆蓋,行業矩陣“現象刷屏”。在系列化報道的發布渠道上,新華社不光關注到中央和地方各級媒體的聯動效應,還注重全平臺的的宣傳擴散。新華社還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新聞中心首次開設專門的融媒體實驗室,滾動播出《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短視頻,得到了媒體同行們的高度關注與認可。新華社以兩微多端等社交媒體平臺作為切入口,開展互動傳播。例如,在國內主流社交媒體微博上,新華社通過官方微博賬戶@新華視點,特邀李現、迪麗熱巴、白宇等8位流量明星為自己家鄉專題宣傳報道做衛星新聞主播,帶領網友從60萬米高空欣賞家鄉美景,并與廣大網友展開積極互動。據微博統計,截至2020年6月,微博相關互動話題#我從衛星看家鄉#瀏覽量超15億次,網友留言超400余萬條。目前,《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衛星新聞短視頻已經覆蓋了微信、微博、官網、客戶端、戶外大屏、手機報等各類終端,豐富了全媒體傳播的路徑,提升了全媒體傳播效果。
三、結語
5G時代,新華社推出的可視化衛星新聞產品《60萬米高空看中國》,以領先技術、先進理念,從太空視角打造系列短視頻,重新“打量”大美中國,全方位展現了70年新中國發展變遷,給受眾以“沉浸式”體驗,深入“一覽大好河山”;并在全國主流媒體、各地省媒以及國內外互聯網平臺上形成了刷屏之勢,獲得了海內外受眾的廣泛好評。不難看出,技術革新促使媒體行業基于新場景下,對于產品創意、融合制作和雙向互動等新形式的積極探索,充分滿足了新時代受眾的需求。
作者單位 韓國清州大學
參考文獻
[1]湯天甜,李饒雯娜.5G時代視頻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視聽界,2019(01).
[2]賓赟.傳統媒體在5G時代的融合探索方向及策略[J].記者觀察,2019(03).
[3]陳維.5G時代新興技術對新聞傳播的變革性影響與分析[J].廣告大觀,2019(05).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