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成,唐金萍,高廣林,王夕珂,王正明
(棗陽市種植業技術推廣服務站,湖北 棗陽 441200)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棉花種植方式越來越多,各種套種模式層出不窮,經濟效益越來越高。在棗陽市中部棉區麥后棉套種甜瓜的種植模式很受歡迎。但隨之出現新的情況和問題,最顯著的就是棉盲蝽象和棉花伏蚜為害加重,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伏蚜發生為害高峰期往往發生在甜瓜成熟期,這無疑給藥劑防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了要求,既要控制伏蚜發生為害,又要確保甜瓜的農藥殘留安全。
苦參堿是天然植物農藥[1],作用機理獨特,害蟲一旦觸及立即麻痹神徑中樞,繼而使蟲體蛋白質凝固,堵死蟲體氣孔,使害蟲窒息而死,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對人畜低毒,對各種作物上的蚜蟲防治效果較好,但持效期不長。以褐藻膠為代表的幾種天然助劑,具有無毒無害和良好的粘著封閉效果[2-5],近年來棗陽市種植業技術推廣服務站植物保護課題組做過一些增效作用試驗,試驗效果相當良好[2, 6]。為了延長苦參堿防治伏蚜的持效期,提高其整體效果,作者于2020年在湖北省棗陽市隨陽農場管理區進行了幾種天然助劑配苦參堿防治棉花蚜蟲增效作用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匯報如下,供同仁參考。
試驗地選擇在湖北省棗陽市隨陽農場管理區王灣村二組,試驗地土壤地力條件較好,棉花長勢長相好。7月上旬~8月下旬的40天共降水21天,降水量315 mm,極有利于棉花伏蚜的發生與為害。試驗田種植棉花品種為鄂雜棉9號。
試驗材料分別是10 g/L苦參堿醇溶液(內蒙古赤峰植物農藥廠生產)、幾丁聚糖(山東青島瑞泰貿易公司生產)、褐藻膠(青島明月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和黃原膠(河北省盛茂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設6個處理。處理1為10 g/L苦參堿醇溶液1000 ml/hm2+黃原膠750 g/hm2;處理2為10 g/L苦參堿醇溶液1000 ml/hm2+褐藻膠750 g/hm2;處理3為10 g/L苦參堿醇溶液1000 ml/hm2+幾丁聚糖750 g/hm2;處理4為10 g/L苦參堿醇溶液1000 ml/hm2+液體石臘450 g/hm2;處理5為10 g/L苦參堿醇溶液1000 ml/hm2;處理6為噴霧等量清水(空白對照)。采取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30 m2。7月4日噴霧處理,每處理噴藥量為450 kg/hm2。
1.4.1 防治效果調查
每小區定株掛牌10株,隨機調查上、中、下三葉蚜蟲數,調查處理前以及藥后3 天、7 天、15 天、30 天的蚜蟲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其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防治前蚜蟲數-施藥后活蟲數)/施藥前活蟲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1.4.2 安全性
不定期觀察各處理棉花葉色、葉片大小及棉花相關長勢長相。
從表1可以看出,加入助劑后的苦參堿處理均表現出明顯增效作用,且其增效作用達到顯著差異。藥后3天,以處理2防治效果為最佳,達到63.7%;藥后7天,處理2防治效果繼續處于領先地位,達到75.6%;藥后15天,這種防治效果繼續穩定,達到最好狀態,不僅如此,其它藥劑處理效果均達到最高值;藥后30天,處理2防治效果仍高達91.8%,遠遠高于不加助劑的處理5(只有62.8%)。說明加入助劑后,增效作用明顯。

表1 各處理藥后不同時間對棉花伏蚜的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
用藥后,不定期觀察各處理棉花生長狀況,包括葉色、葉型、現蕾、結鈴等情況,各處理均未發異常的情況。說明加入助劑后,對棉花生長發育無不良的反應,助劑對棉花是安全的。
褐藻膠、黃原膠等天然助劑對苦參堿防治棉花蚜蟲有極顯著的增效作用,不僅表現在直接殺滅性上,而且表現在持效期上,藥后15天防治效果達最高,防治效果在92%以上[6];藥后30天,加褐藻膠處理的防治效果達91.8%;加黃原膠處理的防治效果達90.4%。利用天然助劑可大大提高生物農藥苦參堿防治棉蚜的效果,對于推廣生物農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起著積極作用[4]。褐藻膠、黃原膠等天然助劑對人畜無毒,同時對環境兼容性好,使用方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論文的撰寫中,作者要特別感謝導師王正明、張廣照的精心指導和激勵!感謝同事和朋友們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參考文獻的學者們的引導!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