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李克富,黃昌榮,胡寶,郝全有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新疆 圖木舒克,843900)
新疆南疆植棉區有著悠久的植棉歷史,喀什地區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干旱,降雨量稀少,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是新疆重要的產棉區之一[1]。隨著人們對紡織服裝面料的要求越來越高,紡織產業技術升級不斷加快,對原棉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新疆棉花的品質問題是困擾新疆棉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主要問題之一[2]。近年來新疆南部地區棉花已逐步實現機械化生產,但同時也出現了棉花品質下降的問題,且栽培品種、栽培管理措施、采收和加工工藝等因素對纖維品質影響較大,因此,提高棉花品質已成為增強新疆棉花市場競爭力,實現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3]。
一是由于兵團團場改革,種子市場的開放以及棉農的種植觀念等多種因素,導致和其他區域間的引種、調種活動頻繁,類型眾多的棉花品種不利于原棉品質的提高;二是實際生產中的棉花特征特性與審定公告描述的有差異,尤其是纖維長度和斷裂比強度達不到審定公告描述水平??梢姡瑢嶋H生產中推廣的部分棉種并非審定的優質品種,直接影響了棉花質量的提升[4]。
區域內棉田連作時間過長,施肥不合理,僅重視氮磷鉀的應用,不重視有機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施肥不足、氮磷鉀的配比不合理、微量元素缺乏,造成棉田病蟲害加重,均會影響棉花的正常生長,從而影響棉花品質。
近年來棉花產量逐年提高,但品質低的問題日趨嚴重,其主要原因:一是棉花收購加工企業不能做到按質論價,挫傷了棉農種植高品質棉花的積極性,從而造成了棉農只追求產量而忽視品質的局面;二是政府在宣傳引導上不到位,沒有很好地協調企業與棉農的利益關系。
一是群體密度過大,個別地方還在沿用高密度的播種機,造成田間郁閉,透光性差;二是田間管理不到位、化控不合理、植保技術未真正落到實處,重化學防治,而輕視農業、生物和物理防治。這些因素對棉花的產量和品質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優良品種的選擇是提升棉花品質的前提。各農業主管部門應重視新品種引種與審定、多點示范及專家推薦等環節,確定適合區域種植的主栽優質品種,確保一主兩輔,并統一規范,提高品質,逐步引導棉花產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5]。
一是種子管理部門及市場監督部門應互相配合執法,不定期對轄區內種子銷售點進行檢查,加大對種子市場的管理力度;二是加強新品種的引進登記準入制度,對未審定、未備案登記及不符合品種區劃要求的種子嚴厲打擊,不允許其上市經營,杜絕套牌、劣質種子流入區域內的市場。
一是建立三圃良繁體系,加強優良品種繁育工作;二是由種子管理部門牽頭,農業技術部門配合篩選引進優質、抗病、高產的棉花新品種,在不同區域建立品種展示田,農業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召開品質論證推薦會,推薦出適合區域種植的最佳品種,做到因地制宜,以更好地提高棉花內在品質。
一是改進采收機械,規范收、儲、運環節,做到分等級收購、堆放、裝運,優化加工、清花、軋花等工藝,提升采收和加工品質,打造優質棉花品牌;二是加大機采棉的采摘力度。機械采收可以集中較早地完成采摘工作,有利于馬克隆值的優化。
建立、健全各棉花加工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分級分垛,規范運行,同時加大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嚴格執行國家標準和相關技術規范,從源頭開始抓質量,抓好收購加工期間的管理,并做好軋花設備的更新換代工作,提高棉花質量整體水平。
在棉花收購環節,嚴格執行以質論價的政策,杜絕棉農把品質好的棉花倒賣出去,做到優質優價,使棉花生產由高產型轉向優質型。
一是合理密植有利于棉花品質的提升,建議理論密度不超過22.5萬株/hm2;二是增施農家肥或有機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三是建立健全病蟲測報監測體系,加強對病蟲害的預測及防治;四是按照棉花各生育期對水、肥及微量元素的不同需求,加大“兩減一增”(減肥減藥增效),棉田殘膜治理,農藝農機融合等綠色栽培技術示范,做到棉田水肥一體化合理應用,以利于棉花的生長,從而提高棉花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