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
近期,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制定印發的《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簡稱《辦法》),更進一步對國有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就包括文物的定價問題。
《辦法》要求,將成本能夠可靠取得的文物資源資產及時登記入財務賬,其價值增減變動也要及時反映在財務賬中;成本無法可靠取得的文物資源資產(暫時無法明確定價的文物),先在備查簿登記,待可以定價時,從備查簿移入財務賬。對文物資產評估,文件要求文物收藏單位購買、征集文物資源資產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需要進行資產評估的,應當進行資產評估。
那么,給文物定價,好處有哪些?
首先,博物館開展定級和評估工作可以有更詳實、相對準確的數據作為支撐。雖然目前各大博物館的文物都有相應評級,但如果具備更詳實、全面的數據支撐更能真實反映一家博物館的館藏水平。這樣,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制定相應的撥款政策時也能有的放矢,進行更合理、更科學的分配方案,加大對文物藏品征集和運營開放工作的支持力度。
其次,對博物館文物藏品進行更全面、更精準的定價,更有利于博物館與外界進行合作、對接,包括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的藏品互借展出,甚至與企業合作時也能更方便進行對接,否則,沒有精確依據,大多憑感覺,很容易造成雙方合作不對等。
此外,還有一個好處是,博物館文物在保管、展出時一旦發生意外,能明確各方權責和賠付。
在凡事都講究數據化的當今,對每一件文物建立檔案并進行精準地定價,無疑是一樁好事,但對于各大文物收藏機構來說,當中面臨的問題也不少。
第一,不少文物難以被定價。對于一些國寶級的孤品文物,市面上沒有同類型藝術品的交易記錄,如何進行定價?一些遺址類博物館還有大量不可移動的文物,如古建筑、石刻雕像等文物,很難找到可參考的估值對象,如何進行定價?
第二,一些藏品較多的博物館會面臨空前繁瑣的統計工作,如果根據當前的市場價格對原有登記賬所登記的價格進行更新,會面臨較大的操作難度。而文物的價格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動。那么,統計就需要不斷進行更新,是否需要相隔幾年進行重新估算?而這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于各大綜合性博物館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而單靠博物館內部的力量,難以完成如此龐雜的工作,這就需要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而什么樣的第三方機構具備評估的資質?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
第三,對于遺址類、民俗類博物館來說,其文物定價會更困難,甚至無法定價,那么就有可能產生一種情況,綜合性博物館在與遺址類、民俗類博物館在文物價值數據上產生很大的落差,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對于上述問題,目前相關問題也正在探索中,尚無定論。不過,博物館要實現真正數字化,這一步必須闊步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