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修祥
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要使學生掌握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基礎知識,具有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必須指導學生的語言實踐,培養他們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這就需要“主體參與”學習活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作用的過程,其核心是教與學的關系,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也就是說主體的發展,不僅不否定教師的作用,而且把教師也視為并列的活動主體,且發揮著指導者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促進者,是言語交流活動的共同交際者,也是教學方法的探索者、研究者。教師進行的一切教學研究活動都應該在考慮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的基礎上,以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以能夠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學習的內因,它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的可能和限度。教師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學生知識的增長,智力的發展,思想、情感意志的培養都要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思想和實際活動,如果學生沒有主動性、積極性,教學就會失敗。教學中的這種‘雙主體性決定了只有教與學雙方的主體作用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英語教學應該如何發揮這種“雙主體”作用呢?在此談幾點看法。
教師一定要面向全體,努力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基本達到教學要求。當然,面向全體不等于“齊步走”, “因材施教”就是既要面向全體,又要承認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抓中間,而不放兩頭,好、中、差分別要求。教師要從學習上,個性上發揮不同學生優勢,做到既照顧全體,又培養個別。
英語教學的內容和過程就是發展學習智力因素,提高認識素質的過程。如通過對語音、語法、語句、語篇的學習而發展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和記憶力;通過對英語語法結構,語言邏輯問題的分析而發展其思維力和想象力。
在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知識與能力,開發潛能、啟迪心智、增強后勁。英語教學就要在教給學生知識,培養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加強語言交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和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要靠學生不斷學習,不斷練習提高。這種學習能否繼續下去,關鍵就在于學生是否具有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即“學會學習的能力”。
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就要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英語活動,掌握英語學習的規律,從而學會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培養獨立自學和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能力。
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教師應把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留給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而理解學習內容的體驗可以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快樂感。如果教師過早地把答案告訴給學生,實際上就是人為地終止了學生的思考,從而導致學生產生惰性心理,不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
基于以上分析,在英語教學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課堂教學要有趣。教師應將書本中的對話、課文、甚至短語、單詞都創設在恰當的情景之中,使學生親身感受到英語學習就在身邊,學了有用,
二、課堂教學應有層次性。教師幫助、指導學生學習,給學生創設好情景,設計好各種活動,讓學生自己去進行知識的實踐,使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課堂活動中來。在安排活動時,能分層次去提目標與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同學完成不同難度的任務,最后按不同層次進行檢查,這樣,同學們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能達到知識間的相互促進與補充。
三、堅持課前3—5分鐘的自由會話,強化口語訓練,并鞏固所學知識,進而提高每個學生的會話能力。
四、加強小組練習,注意上、中、下各類學生組合搭配,每節課都要以小組進行會話、表演、討論,最后歸納總結,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同時優生可以幫助差生,從中又得到鞏固,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小組討論完之后,根據時間、內容決定哪些組當堂表演,哪些組會話,并且評出優勝者予以鼓勵。為了獲勝,同學們在上新課之前,會自覺預習,及早動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已經成為自覺的行動,內因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教無定方,學無定法,主體參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始終是我們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