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萃

一、案例描述
今天,市級活動優質課在榮成一小學舉行。課前15分鐘,我到所教班級熟悉學生。當我臉含微笑跨入講臺的一瞬間,孩子們好奇地瞪大眼睛。我依然是一臉微笑,“同學們,今天我要和大家上一堂活動課,大家高興嗎?”“高興!”教室里異口同聲。“這節課,需要小組合作完成一些活動,我要選拔一些優秀的小組長。誰覺得自己優秀的同學請舉手。”學生們面面相覷,好的同學的手在一伸一放,顯得有點不好意思。我又鼓舞著他們說:“你覺得自己行,老師就認為你行。快點舉起你那自信的小手!”此時教室里只聽一些同學在喊可能平日里表現不錯的同學的名字。這時我發現在邊緣的角落里,一個男孩的手舉得特高。于是我快步走到他面前,“你真勇敢!這組的組長你來當。”我順勢指了他周圍的一些學生為一組。這時教室里像炸開了鍋:有的哈哈大笑,有的直言不諱:“他也能當組長!”看著眼前的一切,我明白了——這是一個被老師和同學“遺忘”的學生。我馬上拍拍手示意同學們坐好,故做夸張地說:“同學們,今天是我教學以來最興奮的一天,因為我發現了一個特別優秀的學生,他知道該如何在陌生的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我欣賞他,也相信他今天能帶領他組成員順利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教室里沒有一點兒聲音,有的甚至可能在為自己的不大膽而后悔。我瞟了瞟剛才受歧視的那位同學,他的小臉因激動而通紅。
在帶學生進電教室的途中,那位小男孩特意跑到我面前,羞澀地問:“老師,課堂上能怎么想的就怎么說?”我脫口而出:“當然能了。”接著我又不忘鼓勵一句,“老師期待你精彩的與眾不同的見解。”他禁不住“哇噻”一聲,喜形于色。
課堂上,他那自信的小手舉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是發自內心的感受。在小組合作創設金點子的環節,他們小組的點子不但多,而且非常有創意。我的表揚語言毫不吝嗇地一次次地涌向他們組,他自豪,他們組的成員也不由自主地把佩服的眼光投向組長。整堂課我們都陶醉在喜悅、快樂中。
二、案例啟示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愛的教育》(譯本)中有一段精辟的論述:“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為無水之地,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只有對學生真誠的愛,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意圖。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心理、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不僅要重視培養青少年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教師的關愛不僅僅表現在生活上,精神生活的關心更需要。
那次優質課評選結束后,我內心深處做了深刻的反思:老師究竟該怎樣做,才能貼近孩子的心靈?想法也許稚嫩,但發自肺腑:
一是尊重、理解是前提。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他與教師、與其他同學的平等的地位。理解,則要求教師以平等態度,按學生的所作所為、思考、感受去了解學生。被他人理解,意味著受到他人的關注、與他人之間達到心靈溝通,對于個別習慣沒養成和暫時成績落后的學生,教師應正確引導,避免學生產生被遺棄感和自卑感。應該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多關注。“肉體的創傷是看得見的,也是可以愈合的,而心理上的創傷是看不見的,留下的陰影是很難抹去的。”之所以要遵循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首先是因為只有當教師尊重學生時,學生才會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績和進步,關心自己的榮辱,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其次,學生被老師尊重和理解,他就會信任老師,愿意向老師傾吐內心感受,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二是環境、氛圍是必須。在學校中,由于學生所處的特殊地位和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一些帶有強制性的管教方式,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這也不準,那也不準,使學生覺得生活不能越“雷池”半步,甚至有時學生會出現無力感,形成過分服從與依賴等不良心理品質,有時又可能形成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為特征。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放下架子,要真誠的鼓勵,委婉的批評,真心的微笑。我們的教育要以發展的觀點、長遠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來引導學生發展,通過營造民主、活潑的班級氣氛,組織班級生活,開展集體活動,堅持關注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教師應該堅信:“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每個學生都有長處。”只要為學生創造相應的環境,那么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人材。
如何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是我們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要求我們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價值和尊嚴,因材施教,對學生寬容一點,理解一點,平等一點,允許多樣化存在一點。我們教師更應該以積極的行動來彌補我們這一環節的缺失,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校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