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缺乏對生成性問題的預設,從而導致課堂提問低效的現象時常出現。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一、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
一節課中準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非常重要,若能在恰當的時機提問,就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既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一是在學生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提問;二是在學生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提問;三是在學生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提問;四是在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提問。教師若能準確把握好以上提問的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二、注意課堂提問的梯度
學生的起點在哪里,學生的需要是什么,學生的困惑點在哪里,學生疑難點在哪里,教師教學的方向就要指向哪里,這就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方向。準確把握學生認知起點,根據學生在課堂中暴露的疑難點,直擊問題,開展精準教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好課堂提問的梯度,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一個班有四五十個學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性,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都學會和會學可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教師全面細致地了解和掌握班上每個學生,提問要面向全體,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思考、會思考。教師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多設置一些不同層次的提問,對學困生應多問“是什么”之類的問題,以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大多數學生應多問“為什么”之類的問題,以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對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應多問“有什么不同意見”之類的問題,以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與概括能力。要使課堂提問產生積極的、良好的效果,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設計一些難度適宜的問題,使不同層面的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教學中很多教師在提問過后缺乏等待,擔心學生思考的時間過長影響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給點時間就急于提示或草草地把答案告訴給學生。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多元的思考狀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提問必須要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也必須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充分的思考,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索、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和創新等豐富多彩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使結論和過程有機的融合起來,使知識和能力和諧發展。如果教師提問后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那么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準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會明顯增強。
四、處理好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
教學中教師預設的問題和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對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預設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對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又要考慮到能否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同時還要注意預設問題會誘發生成問題的出現,這些生成問題會因學習主體的特點、思維方式及個體差異而難以預料。針對課堂呈現出的豐富、多變和復雜的生成問題,教師應當首先不拘泥于課前的預設,應該靈活調整、整合乃至放棄預設的問題,機智生成新的問題方案,伺機而動,隨機應變。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生成的新問題多做預設,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既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顯現。由此可見,課堂預設的問題和生成的問題是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并善于抓住課堂中的生成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能有效促進課堂生成問題對加深知識理解的積極作用,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對課堂提問的價值與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鉆研,努力優化課堂提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只有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獨立地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切實地體現課堂提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