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肖
所謂優質教學,即高質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學,優質教學當然是有效教學,但有效教學未必是優質教學。任何一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從低效走向有效,從有效走向優質教學的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為此,教師要建構好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僅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并關注社會問題,熱點問題,使自己擁有多元的知識體系。厚積薄發才能產生精品,使你具備先把教材讀“薄”,再把教材讀“厚”的能力,它能讓學生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與廣博相對立的是單薄、干癟,知識貧乏的教師講起課來干干巴巴,不善舉例和比喻,不善聯系和聯想,不能把知識擴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是很多教師思考的問題,我通過繼續教育的學習受益非淺,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思考,有下列一些看法。
一、 不斷進行教學創新
教師從自己的個性特征出發,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學藝術的創新,會顯現出教學藝
術的獨創性特色,使教學藝術進入個性化的階段。個性化反映的是教師自己的教學藝術與他
人的不同,也意味著超越自我,意味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對周圍同事或以往經驗的
超越。
二、把和諧的師生關系帶進課堂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要受到壓抑。教師對學生抱有期望,并且通過態度、表情與行為等方式將期望傳給學生,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從而更加信賴教師,給教師以積極的反饋。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精神的首要條件。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帶進課堂。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當教師站在講臺上的時候,要時刻不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要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使學生望而生畏。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問;不同意的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這才是學習的真實過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學的具體保障。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最佳的精神狀態,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主體精神參與學習活動。
三、見解獨到,富有思想
教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這樣,他的課就如同一首詩、一幅畫、一段旋律、一項發明,是獨一無二的創造,學生聽這樣的課就像是在獨享一片風景。獨到見解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的創造性思維造就了教師的創造性教學,也使他的教學具有了個性特點。而獨到的見解源于獨立的思考,廣泛的學習。在學習中發展自己,在思考中提煉精華,發現問題,套用哲學的話說,在否定之否定中成長。獨到的東西總會給人特別的、難忘的印象。獨到的對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從眾。平庸者只肯定別人肯定的,也只否認別人否認的,沒有思維的深度和力度,也缺乏多元的視角,獨特的見解。教師應該逐漸成長為有思想,有見解,有特點的勞動者。
總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是一項長期的需要不斷注入創新思維的研究課題,也是構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長效機制的實質與核心。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優秀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
我們的教學要從有效走向優質,追求優質教學,才能真正使教育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