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楊雙雙

2020年6月1日,縉云山黛湖整治后對外開放
走進位于嘉陵江畔的縉云山,群山合抱、綠波蕩漾,這里是重慶主城區的“綠肺”,有著“植物物種基因庫”的美譽。
而這里曾經因為緊鄰城區、多頭管理、發展受限等影響,村民一度“靠山吃山”,農家樂無序粗放發展,私搭亂建、違規經營“蠶食”林地,是中國部分自然保護地保護與民生矛盾的縮影。
2018年6月以來,重慶市北碚區對縉云山開展環境整治,拆除違規建筑、生態搬遷、修復自然生態、謀劃產業升級,逐漸走出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新路。
縉云山山上是自然保護區,山下是重慶城區,外圍是縉云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三區疊加”,在中國特大城市極為罕有。2019年4月,重慶市北碚區啟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搬遷試點工作,堅持“人要下山,為環境減負”。
“這次生態搬遷搬了203戶縉云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居民。在搬遷中,我們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意愿和選擇,提供退地進城和異地遷建兩種搬遷方式。”北碚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章榕介紹,他們對自愿轉戶到城鎮生活,且放棄生態搬遷建房權益的居民,由集體經濟組織給予一次性補償,搬遷戶自己購買住房。對愿意繼續在農村生活的居民,統一在保護區外規劃建房,建設費用按當地成本造價計算并由搬遷戶承擔。同時,簽訂搬遷協議將原住民的承包地、集體林地及自留地等土地權益全部收歸村集體,給予一次性生態搬遷補償。
“我們開展生態搬遷,主要目的是為自然保護區減負。原來這些違章建筑拆除之后,我們都生態修復成公園,把縉云山的美好景色還給老百姓。”重慶市北碚區委辦公室副主任穆利文向記者介紹說。
同時,章榕表示,“我們從縉云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一開始,就堅持保護生態和保障民生同時推進。生態環境是生存權、發展權的重要方面,人可以不工作,可以不問世事,可以隱居山林,但是空氣、水、環境是誰都必須擁有的。”
現在,縉云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成效,進一步提升了縉云山的“顏值”和“氣質”,山下北泉村人居環境改善和柏林村鄉村振興等項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此外,當地組織開發巡山守卡人員、森林防火應急隊員、居民點保潔員、縉云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和服務人員等公益就業服務崗位,舉辦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專場招聘會,提供不同年齡層次、技術層次的定制化就業崗位,每年投入500余萬元人民幣,幫助300多人實現就業。

文亮在黛湖打撈漂浮物 圖/楊雙雙
“以前這里都是酒店,附近的環境非常惡劣。生態修復后,湖面上垃圾漂浮、湖水呈黑褐色的情景一去不返。”家住在重慶北碚區的李先生在縉云山黛湖的步道上散步時說。
據穆利文介紹,從20世紀90年代起,圍繞黛湖建起了不少酒店,隨著酒店規模逐步擴大,黛湖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破壞。2018年6月,重慶市委、市政府部署開展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截至2019年5月,黛湖周圍包括云登酒店、金湖灣度假村、大罕宮酒店等大體量建筑全部被順利拆除,累計黛湖周邊建筑1.62萬平方米。
黛湖區域生態修復工程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其中陸地生態修復面積4.2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及其他2.3萬平方米,主要包括黛湖庫型修復、濕地治理、水生植物及喬木栽植、濱水棧道及人行步道建設等內容。
在修復過程中,結合縉云山地理環境、氣候、植物生長規律,依托縉云山生態和景觀價值,加強林相、色相、季相設計,整合黛湖沿線水系、山林與動植物資源,通過恢復濕地水文,增加濕地植被覆蓋面積,恢復生物多樣性,建設高效的“山地溪塘復合生態系統”,打造“縉云山生態修復的樣本”。目前,該區域生態修復工作基本完成。
“現在我在黛湖打撈漂浮物,一個月有一千多塊錢,夠零用錢了。現在生態好了,水也清了,不用天天來。”今年55歲的文亮在竹筏上劃著槳,打撈水中的樹葉,他曾經在縉云山圈地養羊,因為發展養殖業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造成了環境污染,后來他響應號召,自愿放棄養殖業,實施易地搬遷。如今,當地政府不僅給文亮解決了住房和環保問題,同時還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
如今的黛湖碧波蕩漾,湖底綠藻參差,周圍綠樹成蔭。“在這里走一走,身心舒暢。”游客們對升級改造后的縉云山贊不絕口,紛紛拍照留念。
臨近6月,純凈悠然的縉云山上,暖陽和山間輕霧交織,孕育出滿山青翠欲滴的梅果。在孫德紅的帶領下,游客們拎著小籃,穿過茂密的竹海,摘下豐碩的梅果。
今年43歲的孫德紅,祖祖輩輩生活在縉云山里,是網紅民宿“清歡渡”的經營者,被客人們親切地稱為“渡娘”。她說,“以前,我在縉云山景區賣過豆腐腦,20世紀90年代家里建起房子做起農家樂,那時每天都要跑到景區門口追車攬客,由于自身低端的設施和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生意越發難做。”
隨著縉云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北碚區文旅委將“生態美”與“百姓富”兩篇文章進行有機結合,積極引導縉云山傳統農家樂向“特色、精品、高端”民宿的新型旅游業態方面轉型發展,組織了像孫德紅一樣的農家樂老板到浙江考察學習,指導他們進行有序的改造升級。
“現在縉云山環境好了,民宿也改造升級了,大家都愿意來玩了。” 孫德紅說,“客人住在這里,能體驗原汁原味的山民生活,會有回歸自然的感覺,得到他們的認可之后,我更想把民宿做好了,未來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
“住在這里,不僅能看到自然的田園風光,還能嘗到新鮮的生態食材。白墻黛瓦、松竹環抱,遠眺群山,安逸得很!”重慶市區的孫女士來到兩天了,仍然難掩興奮。不少客人慕名前來,每到周末一房難求。據悉,清歡渡2020年營業額達到200多萬元,利潤突破100萬元,增長約4倍。
此外,小山丘、金家溝、柏林春曉、遠山有泉等精品民宿相繼落戶縉云山片區,成為北碚區文化旅游的一抹亮色,也有效地解決了部分縉云山當地居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據統計,縉云山上共有511人從事民宿旅游業,更多的村民像孫德紅一樣吃上了生態飯。綠水青山里,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