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湖南科技大學 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中式家具的文化底蘊深厚、特色豐富,整合極簡主義等現代化設計理念,深受大眾的喜愛與歡迎。坐具是指具備坐臥功能的家具,新中式坐具的設計,在結構與紡織材料等方面逐步升級優化,設計理念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相較于傳統的明式家具,新中式坐具既保留了傳統家具的文化韻味,也順應了時代的審美趨勢與消費需求。
紡織材料是常見的家紡材料,在舒適度與便捷性等方面的優勢特征,都是其他硬質材料不能比擬的。在坐具設計中,紡織材料通常與其他材料結合應用,甚至可作為家具的主體材料。
我國傳統坐具經過時間的洗禮,用材從木材逐步向竹藤與金銀玉石及陶瓷、象牙等材料過渡,但中式坐具的用材通常以木材為主,包括紅木、柏木及紫檀木等。木材的應用,不僅與其自身的優越性有關,同時也受思想文化及禮制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式坐具的造型反映了古人高雅的審美情趣。
傳統中式坐具的設計通常以木質材料為主,以紡織材料為輔。紡織材料在中式坐具中的應用,通常以松散的結合形式為主,與坐具主體分離。紡織品按照結合方式,主要包括鋪設類的坐墊、迎手、靠背以及披掛類的椅披等。首先,從椅披入手分析,其屬于椅子上的裝飾用紡織品,披掛在椅背至椅面上,也可以當作靠背或坐墊。椅用軟飾織物的實用性相對較強,也包括整個包裹在座椅上的紡織物,以與圈椅相結合的形式存在。其次,從鋪設類的坐墊、迎手、靠背入手分析,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配合座椅的方形坐墊。清代后,靠背與迎手及坐墊3種紡織品相繼組合出現在坐具上,使室內陳設形式更加舒適。
新中式坐具是對傳統中式的繼承與創新,是從明清中式傳統風格坐具發展而來的。隨著設計觀念與制作工藝等方面的改進,選材范疇逐步拓展。除新型的木質材料外,也運用了玻璃與金屬等硬質材料以及真絲與棉布等紡織材料。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升與生活節奏的加快,消費審美也發生了轉變,相對于新中式坐具的功能性,更注重家具的文化內涵、美觀度及個性化設計,以滿足大眾的審美與舒適等需求。因此,新中式坐具的設計逐步向復合功能與自由化的方向發展。傳統中式坐具以木質材料為主,雖然極具文化內涵與形式美感,但在材料可持續性與舒適性等方面相對欠缺[1]。除此之外,木質材料存在制作工藝復雜、材料稀缺及保養打理困難等問題,因此,材料的融合發展逐漸成為新中式坐具的主要設計方向。傳統材料與其他材料的結合,或是用其他材料取代木材,更符合大眾的個性化設計要求。尤其是紡織材料的應用,可節省木質材料,降低坐具的制作工藝難度與商品成本,因此,更受大眾與設計行業的歡迎。
在清代中晚期,西式家具逐漸影響中式家具的風格。民國時期的廣式家具或海派家具等造型風格,都存在西式家具的影子。中西式坐具材料不同,西式坐具強調舒適性與裝飾性,會大量運用紡織材料,同時,注重紡織材料的圖案、顏色及材質等要素的變化[2]。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紡織材料在新中式坐具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
紡織材料具有舒適性等特征,比木材等硬質材料的可塑性強,且靈活多變。在坐具中應用紡織材料,可提高產品的舒適度,改變坐具的表面肌理形態與顏色搭配。硬質材料給人刻板堅硬的視覺感受,而紡織材料給人柔軟與溫馨的視覺感受。紡織材料的裝飾手法多樣,包括拼布、刺繡及染色等,尤其是現代科技支持下的數碼印花等技法,能夠達到理性的肌理設計效果,更利于發揮紡織材料的優越性。
新中式坐具應用紡織材料進行設計,可增強產品的實用性與舒適性,藝術效果與設計內涵逐步拓展,融合色彩與圖案等元素,更利于突出設計理念與主題寓意。新中式坐具在快節奏的生活背景下,迎合了大眾對安靜與獨立等生活方式的向往。中式坐具在繼承傳統坐具設計縫合與風格元素固化模式的同時,還需迎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與坐臥等生活需求,進行坐具的再創造,減少材料對中式坐具設計的約束,提高市場占有率[3]。紡織材料與新中式坐具的結合方式主要有兩種。
首先,從松散型的結合形式入手分析,靠背與坐墊等紡織品雖然經過改良或組合,但在新中式坐具中的應用仍占有重要地位。傳統紡織品外形的保留、新潮裝飾材料的引入,使得坐具與室內設計的整體效果相互協調。在紡織材料中,面料的質感不同,直接影響坐具的品相。用土織布或藥斑布做成的椅墊或椅衣等坐具,適用于基層大眾。用織錦皮革、精細刺繡等面料做成的靠背、迎手及椅披等坐具,多出現在富貴人家。可見,紡織材料在新中式坐具設計與陳設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可裝飾坐具,同時也可豐富室內陳設的顏色配比。將黑絲絨等不同面料的紡織品覆蓋于中式坐具的座面或扶手,使面料的質感與木質材料線條的流暢感相結合,更利于達到剛柔并濟等設計效果。如六方椅將黃銅作為骨架,在靠背與座面覆蓋牛皮材料,強化坐具整體的解構主義風格,使其向西方現代坐具靠攏。黃銅的厚重感結合牛皮材質的柔軟深邃感,加上中式床榻的流暢感,強化了新中式坐具的兼容性等特征。其次,從緊密型的結合形式入手分析,在傳統中式坐具與西式坐具的發展影響下,對傳統坐具紡織品進行改良,利用覆蓋或鑲嵌等手法,將紡織品固定在坐具結構上,使其形成整體性的設計效果。如清風椅的設計,椅背與座面用皮質材料包裹,外形更加流暢連貫,深褐色的皮質材料與木材顏色形成鮮明對比。清風禪榻運用了胡桃木的材質設計(圖1),用棉麻、絲綢及麻緞等面料制成的紡織品覆蓋扶手與椅背,扶手的紡織品寬松且下垂,與漢服寬大的衣袖如出一轍,給人兩袖清風的感覺,紡織材料與木質材料通過粘扣及系帶等方式連接,便于拆卸清洗。

圖1 清風禪榻
軟包與木質坐具的結合,可以保留中式文化韻味的扶手與椅圈,結合西式舒適柔軟的沙發,帶有中式禪意風格形態的紡織材料結構,木制扶手的造型簡約且線條流暢,與蓬松的棉麻材質相互呼應,達到脫俗清新與相得益彰的設計效果。可以利用傳統榫卯結構的制作工藝,將紡織材料部分與木質框架相互銜接。同時,利用紡織材料與木質材料表現出榫卯的咬合關系,將結構作為裝飾點,更利于凸顯設計師的主題理念與中式坐具的人性化設計觀念。大部分新中式坐具的設計傳承了傳統中式坐具的設計風格與東方文化韻味,坐具的外部形態創新升級。紡織材料的應用,更利于突顯坐具的藝術化視覺效果,達到傳遞深刻思想內涵的設計目的。西式沙發的坐臥功能強大,大量的填充物可支撐身體,但久坐會產生不適感。中式坐具則需要正襟危坐。坐具結構相對于支撐身體,更注重塑形功能的發揮。中式坐具可以久坐不累,尤其是用紡織材料制成的坐墊,更能提高舒適度。中式圈式餐椅改良后,扶手的高度降低,枕上手腕時,對肩部不會造成壓力,舒適度隨之提升。后背利用紡織材料支撐,尤其是框架式的結構,利于達到正形、提醒及注意德行等目的。改良經典的中式座椅后,更具有時代氣息,符合人文性的設計理念。利用不同色彩與質感的紡織材料模仿中式坐具的造型,能夠加強坐具的藝術性與裝飾性,可以達到理想的傳統家具改造的目的。
改良與創新是推動中式坐具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要素,將傳統的中式坐具結合硬質材料或紡織材料,可改善坐具的整體外觀,舒適性等優勢特征顯著強化。加強對紡織材料與中式坐具結合的理論研究,總結與積累設計實踐經驗,在保留中式坐具文化內涵的同時,可提高坐具的實用性。坐具結構框架與紡織材料的結合,更利于達到新奇與巧妙的設計效果。新中式坐具的設計,需在傳統中式坐具制作模式、情感需求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加強創新,迎合當代的美學理念、大眾的審美情趣及普遍的生活方式等,靈活利用紡織材料,展現富有特色的設計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