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含業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一病區NICU 河南南陽473058)
新生兒呼吸暫停與患兒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密切相關,為早產兒、極低體質量兒常見的病癥,表現為呼吸停止20 s以上,甚至伴有皮膚蒼白、心跳緩慢、肌張力下降等癥狀[1~2]。呼吸暫停時間越長,對患兒腦神經損傷越嚴重,后遺癥越明顯,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3]。積極治療原發病,及時改善患兒呼吸狀態為治療原則。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新生兒呼吸暫停患兒臨床資料,旨在觀察枸櫞酸咖啡因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兒呼吸暫停患兒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64例。對照組男36例,女20例;胎齡33~39周,平均(36.77±1.24)周;體質量1 953.40~2 756.20 g,平均體質量(2 382.40±410.10)g;原發病:原發性呼吸暫停11例、缺血缺氧性腦病17例、肺炎28例。觀察組男38例,女26例;胎齡34~39周,平均(36.62±1.36)周;體質量1 968.50~2 746.10 g,平均體質量(2 360.80±398.30)g;原發病:原發性呼吸暫停13例、缺血缺氧性腦病20例、肺炎31例。兩組患兒性別、胎齡、體質量、原發病等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呼吸暫停的相關診斷標準,伴有皮膚青紫、蒼白及肌張力明顯下降;1 min Apgar評分≤3分,延續至5 min時的Apgar評分≤5分;呼吸暫停超過20 s,或呼吸停止<20 s伴心率減慢(<100次/min)。(2)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宮內或遺傳性等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禁忌者;已經接受其他方案治療者;心、肺功能缺失嚴重者;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先接受常規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面罩或頭罩呼吸支持、糾正酸堿失衡、保暖、積極治療原發病,嚴密監測心率、呼吸及血氧飽和度。對照組同時給予氨茶堿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3584)4 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靜脈滴注時間在15 min以上,8 h后重復給藥,隨后以3 mg/(kg·d)維持治療。觀察組給予枸櫞酸咖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83216)治療,負荷劑量為20 mg/kg,靜脈滴注時間在30 min以上,24 h后給予枸櫞酸咖啡10 mg/kg維持治療,1次/24 h,每次給藥時間在10 min以上。兩組均連續治療至呼吸暫停停止5~7 d。
1.4 評價指標(1)于出生28 d后,利用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NBNA)量表[4]對兩組神經癥狀進行監測并評分,NBNA包括對外界環境或刺激的適應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一般反應,共20個小項目,每個小項目采用0~2分的三等級評分,總共40分,評分越高表示神經恢復越好。此測試需在光線偏暗且安靜的環境中,患兒處于清醒狀態,10 min內完成[4]。(2)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包括意識好轉時間、肌張力好轉時間、原始反射好轉時間、一般反應好轉時間,用藥前3 d呼吸暫停發作次數。(3)觀察驚厥、高血糖、心動過速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處理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NBNA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NBN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生28 d后,兩組NBN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BNA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NBNA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56 64 28.902 36.451 0.000 0.000 t P 治療前 出生28 d后 t P 17.68±3.42 17.71±3.55 0.046 0.963 31.24±1.45 35.66±1.05 18.883 0.000
2.2 兩組臨床癥狀好轉時間對比 觀察組意識好轉時間、肌張力好轉時間、原始反射好轉時間、一般反應好轉時間、用藥前3 d呼吸暫停發作次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好轉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好轉時間對比(±s)
吸暫停發作次數(次)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意識好轉時間(d)肌張力好轉時間(d)原始反射好轉時間(d)一般反應好轉時間(d)56 64 t P 4.10±1.45 2.55±1.50 3.050 0.003 6.75±1.65 4.70±1.40 7.362 0.000 7.80±1.50 4.90±1.60 10.197 0.000 3.50±0.50 2.10±0.55 14.510 0.000 13.26±1.45 7.23±1.20 24.919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兒治療期間出現3例驚厥、1例高血糖、2例心動過速,經積極對癥處理后均明顯緩解,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1%(6/56);觀察組治療期間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新生兒呼吸暫停包括原發性和癥狀性,癥狀性繼發于原發病,如貧血、肺部感染、顱內出血、窒息等。新生兒容易出現缺氧或酸中毒,導致呼吸中樞受到抑制,降低對二氧化碳(CO2)的反應性,繼而誘發呼吸暫停,為急危重癥,反復發作可導致腦神經損傷,需給予積極處理,降低后遺癥的發生風險以及病死率[5~6]。
氨茶堿為甲基嘌呤類藥物,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使細胞中環腺苷酸水平升高,在多種神經介質中發揮作用,同時可以發揮兒茶酚胺作用、改善組織氧合,還可增加呼吸驅動作用及延腦化學感受器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通過增加腎血流量,改善循環。在新生兒呼吸暫停治療中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半衰期短,需多次給藥,而氨茶堿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劑量控制不佳時容易導致患兒過度興奮,出現諸多不良反應[7~8]。枸櫞酸咖啡因為非選擇性腺苷受體拮抗劑,具有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增強骨骼肌張力的作用,可透過血腦屏障后與腺苷受體結合發揮作用,以提高呼吸中樞對血CO2的敏感性,刺激呼吸系統,增加每分鐘通氣量,從而興奮呼吸,達到恢復呼吸功能的目的,且隨著枸櫞酸咖啡因劑量的增加,患兒每分鐘通氣量也會隨之升高,迅速達到平穩期,對促進患兒肺成熟具有較好的效果[9]。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生28 d后,兩組NBN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意識好轉時間、肌張力好轉時間、原始反射好轉時間、一般反應好轉時間、用藥前3 d呼吸暫停發作次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治療期間出現3例驚厥、1例高血糖、2例心動過速,經積極對癥處理后均明顯緩解,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1%(6/56),觀察組治療期間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說明枸櫞酸咖啡因在新生兒呼吸暫停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新生兒呼吸暫停給予枸櫞酸咖啡因治療效果顯著,可明顯減少呼吸暫停發作次數,促進患兒呼吸恢復正常,改善相關臨床癥狀,減輕腦神經損傷,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