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葉
(河南省許昌市中醫院門診中藥房 許昌461000)
急性脈絡膜前動脈腦梗死是由脈絡膜前動脈供血發生障礙而引起的以偏癱、偏身感覺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性腦血管病,其發病率約占急性腦梗死的8.30%,由于時間窗原因,大部分患者首診時已錯過最佳溶栓治療時機,故改善微循環、保護腦組織是治療關鍵[1]。中醫將其納入“中風”范疇,認為氣虛血瘀,致筋脈失養,脈絡不暢,瘀阻腦脈,進而引發本病,故治療應以補腎,活血為主。血栓通因其主要成分三七總皂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腦血管血流量而成為治療腦梗死的主要藥物,但單一用藥改善效果緩慢,部分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逐漸加重導致疾病持續進展。益腎通脈方顆粒劑是以制首烏、當歸、川芎等藥物組成的制劑,具有補腎活血、通脈之功效,或許有助于提高急性脈絡膜前動脈區腦梗死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益腎通脈方顆粒劑聯合血栓通注射液對急性脈絡膜前動脈區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患者及家屬同意,且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120例急性脈絡膜前動脈區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符合《2016版中國腦血管病診治指南與共識》[2]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經MRI檢查確診;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3]中的中醫腎虛血瘀型診斷,以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為主癥,乏力、心悸、舌苔少或無、脈細澀等為次癥;均為初次發病;癥狀和體征持續6 h以上。排除標準:合并腦出血和其他病變者;發病責任病灶位于側腦室旁者;合并活動性出血者;合并影響神經功能缺損評價的其他疾病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女33例,男27例;年齡61~71歲,平均年齡(65.54±1.20)歲;發病至入院就診時間6~19 h,平均(13.44±1.26)h;梗死病灶大小(10.25±2.36)mm;梗死病灶形態:條索狀50例,其他形狀10例。觀察組女31例,男29例;年齡62~70歲,平均年齡(65.61±1.28)歲;發病至入院就診時間6~18 h,平均(13.25±1.21)h;梗死病灶大小(10.31±2.31)mm;梗死病灶形態:條索狀49例,其他形狀11例。兩組上述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內科常規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積極控制血壓、吸氧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治療。對照組予以血栓通注射液治療。靜脈輸注血栓通注射液(國藥準字Z23020824)500 m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連續治療14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益腎通脈方顆粒劑治療。組方:當歸、茯苓、葛根、川芎及益母草各30 g,制首烏20 g,石斛、麥冬、肉蓯蓉、山茱萸各15 g,菖蒲、全蝎、郁金各10 g,炙甘草5 g,由本院制藥室制成顆粒制劑,1劑/d,連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減少46%~100%為顯效;NIHSS評分減少18%~45%為有效;NIHSS評分減少18%以下為無效。進行性腦梗死參照歐洲進展性卒中研究專家組標準判定:起病6 h后病情仍加重;第3天神經系統癥狀和基線評分相比,語言能力下降3分以上,意識水平或眼球運動下降2分以上;CT復查排除梗死后出血。臨床進展率=臨床進展例數/總例數×100%。(2)神經功能:治療前后采用NIHSS量表評價神經功能評分,得分越高,神經功能越差;治療前后抽取清晨靜脈血2 ml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深圳邁瑞BS-480型)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量血清神經烯醇化酶(NSE)水平。(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腹瀉、惡心、嘔吐。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錄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臨床進展情況對比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臨床進展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臨床進展情況對比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及NSE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NSE(n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NIHSS(分)治療前 治療后60 60 t P 15.25±3.23 15.95±3.34 1.167 0 0.245 6 5.21±1.25*7.28±2.04*6.701 8 0.000 0 19.35±2.23 19.06±2.46 0.676 5 0.500 0 14.18±1.62*16.84±1.87*8.327 9 0.000 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腹瀉、惡心、嘔吐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5.00%(3/60);對照組治療期間出現3例腹瀉、2例惡心、1例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6/60)。兩組對比無顯著差異(χ2=0.480 5,P>0.05)。兩組均未經特殊處理,停藥后自行緩解。
脈絡膜前動脈是自頸內動脈后側發出,經視束向外側行走,為丘腦、內囊后肢等部位供應血流的動脈。由于其管徑較細且行程較長,一旦出現閉塞,易發生腦梗死,且具有病情進展快,病情易波動等特點。60%急性脈絡膜前動脈區腦梗死患者在發病3 d內會出現病情進展,大約30%患者存在預后欠佳[4]。中醫將腦梗死歸為“中風”范疇,認為腎藏精主骨,下元虛衰至氣化不力,同時氣為血之帥,氣無力至血運不暢,久必成瘀,誘發本病,故治療需以補腎、活血為主。血栓通注射液主要從中藥三七中提取,三七總皂苷為其主要成分,具有活血祛瘀通脈活絡的作用,可通過降低腦細胞中凋亡蛋白Bax的表達,減少腦組織細胞凋亡數目,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漿黏度,促進纖維蛋白酶溶解,促使腦血管血流量增加,改善腦細胞血氧供應。但單一使用該藥物療效緩慢,部分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出現持續性神經功能缺損,故探討聯合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益腎通脈方顆粒劑是由《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中的地黃飲子化裁而來,其中以制首烏、當歸及菖蒲為君藥,可達活血止血、開竅之功;山茱萸補益肝腎,石斛、麥冬斂肺滋腎;益母草、茯苓可達活血利水之功效;全蝎辛平,可通經活絡;川芎、郁金乃活血行氣之要藥;輔以肉蓯蓉補腎陽,使陰得陽助生化無窮,使藥炙甘草調和諸藥,共奏補腎活血、通脈之功。補腎氣可增強氣化功能,使氣旺血生,血脈通暢致脈內瘀血得以化解,腦中之瘀血得以消散,進而利于腦髓培補,筋脈得以滋養,以改善臨床癥狀。
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臨床進展率較對照組低,說明益腎通脈方顆粒劑聯合血栓通注射液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臨床進展發生率。血栓通主要成分三七總皂苷可通過抑制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分子與血液內纖維蛋白受體結合等多種途徑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血漿黏度,改善腦細胞血氧供應。現代藥理學中,制首烏可通過調控ERK信號通路,恢復神經元鈣的動態平衡[5];菖蒲揮發油可雙向調節中樞神經系統[6];全蝎可恢復前列腺環素酶合成功能,促進能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 預防血栓形成。另外,本研究兩組治療期間僅出現腹瀉、惡心、嘔吐胃腸道癥狀,且停藥后自行緩解,進一步說明益腎通脈方顆粒劑聯合血栓通注射液藥物不良反應較少。
本研究中,觀察組NIHSS評分及NSE水平較對照組低,說明益腎通脈方顆粒劑聯合血栓通注射液可改善急性脈絡膜前動脈區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益腎通脈方顆粒劑中川芎的核苷類生物堿可通過調節前列環素抑制血小板聚集,還可增加紅細胞表面電荷,加快其電泳率,降低血液黏度,進而改善血流變性,改善神經缺損[7];當歸多糖能通過抑制脂質過氧過程,進而確保細胞完整性,維持血腦屏障功能,進而降低NSE分泌,抑制腦梗死程度。
綜上所述,益腎通脈方顆粒劑聯合血栓通注射液可通過改善急性脈絡膜前動脈區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而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臨床進展率且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