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堯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 洛陽471003)
高血壓腦出血(HIH)是一種常見心血管內科疾病,臨床表現為強烈頭痛、惡心嘔吐甚至昏迷。HIH發生主要與高血壓有關,通常于患者運動或情緒激動時發作,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既往臨床多采用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HIH,臨床效果與安全性均受到醫學界認可,但由于此術式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尋找科學、微創的新型治療方式顯得至關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碎吸術對HIH患者炎癥指標及血腫清除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心血管內科收治的68例HIH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3例。對照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0.42±5.37)歲;高血壓病程3~18年,平均病程(10.46±2.18)年。觀察組男21例,女12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0.34±5.46)歲;高血壓病程4~17年,平均病程(10.35±2.26)年。兩組性別、年齡、高血壓病程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HIH;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中有關HIH相關診斷標準;臨床資料與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院前未曾使用糖皮質激素等免疫功能抑制劑治療。
1.3 治療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予以維持血壓、降血糖、降低顱內壓以及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
1.3.1 對照組 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患者術前行頭顱CT檢查,確認血腫位置。術前8 h禁飲禁食,并行血常規、尿常規等檢查,予以患者全麻及消毒鋪巾,全麻生效后行氣管插管操作,依據術前頭顱CT結果選擇血腫尺寸最大位置作切口,切口形狀可依據血腫整體形態確定,作切口時應注意避開正常功能區,作小骨窗開顱后通過顯微鏡觀察顱內情況,于皮質無血管區域作電凝切開,直至進入血腫腔,而后徹底清除血腫,術中出現活動性出血應采用電凝止血。放置引流管后縫合切口。
1.3.2 觀察組 微創血腫清除術,術前頭顱CT明確血腫位置,依據血腫位置確定穿刺點及穿刺深度,并采用記號筆于頭顱作標記。患者取平臥位,局麻,消毒鋪巾,選取合適長度顱內血腫碎吸針于頭顱電鉆協助下依次穿過顱骨、硬腦膜后立即停止進針,置入針芯并將其連接引流管,而后進行血腫清除,血腫清除過程中應注意控制抽吸力度,定時采用生理鹽水沖洗針芯,徹底清除血腫后,取生理鹽水沖洗血腫腔,確認無出血后縫合穿刺點并放置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1)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包括手術用時、手術總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2)兩組炎癥指標比較,于術前、術后14 d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提取出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患者炎癥指標,包括腫瘤壞死因子-琢(TNF-琢)與白介素-6(IL-6)。(3)兩組血腫清除率比較,于術后14 d作頭顱CT,測定血腫殘留體積,與術前頭顱CT檢查結果作對比,得出血腫清除率。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總出血量較少,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用時(min) 手術總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35 33 t P 81.24±5.37 44.52±8.15 22.060 0.000 48.56±6.73 31.74±27.53 3.507 0.001 15.47±3.24 11.08±2.47 6.255 0.000
2.2 兩組術前術后炎癥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TNF-琢與IL-6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4 d,兩組TNF-琢 與IL-6指標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炎癥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炎癥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TNF-α(μg/L) IL-6(ng/L)術前對照組觀察組35 33 t P術后14 d 對照組觀察組35 33 t P 63.29±4.18 63.37±4.12 0.079 0.937 46.52±3.24* 39.64±3.15* 8.870 0.000 45.18±4.17 45.26±4.13 0.079 0.937 16.27±2.26*12.43±2.18*7.124 0.000
2.3 兩組血腫清除率比較 術前,對照組頭顱CT檢查平均血腫量為(92.45±12.36)ml,觀察組平均血腫量為(92.67±12.43)ml;術后14 d,對照組剩余平均血腫量為(9.02±1.21)ml,觀察組剩余平均血腫量為(7.16±0.96)ml。對照組血腫清除率為90.24%,觀察組血腫清除率為92.27%,兩組血腫清除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39,P=0.625)。
HIH一般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且男性發病率較高,顱內出血后除了可能造成患者昏迷、頭痛等反應,還會導致患者顱內血腫增大,引起占位效應,引發健康腦組織產生繼發性損傷[4]。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總出血量較少,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較短;術后14 d,兩組TNF-α與IL-6指標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血腫清除率均達90%以上,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HIH患者采用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效果優于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可有效減少手術出血量,縮短手術用時與住院時間,改善炎癥指標水平,血腫清除率較理想。分析原因在于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可通過清除顱內血腫,降低血腫對周圍神經組織壓迫,且血腫清除后還可降低患者顱內壓,降低致死率[5~6]。但相關研究顯示,由于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手術中對患者頭顱創傷較大,導致其手術總出血量增加,且由于術中切口較長,術后縫合需較長時間,HIH患者術后需長時間恢復才可達到出院條件,影響患者預后,增加經濟負擔,需尋求更合適的手術方式。
而微創血腫清除術通過術前頭顱CT探查血腫位置,并依據血腫具體形態確定入路,術中只需作單個穿刺點操作即可清除血腫,具有微創、出血量少、手術時長短及術后恢復快等優勢[7~8]。TNF-α、IL-6作為用于判斷機體炎癥反應的最簡便、靈敏指標,其與HIH患者病情輕重程度具有緊密聯系[9~10]。觀察組術后14 d炎癥指標降幅較大,這可能與微創血腫清除術可最大程度清除血腫,且保證顱內其余神經組織不受損傷。綜上所述,HIH患者采用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可有效減少手術出血量,縮短手術用時與住院時間,改善炎癥指標水平,且血腫清除率較理想,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