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勤 白保強 王東恩 黃鑫濤 李中原 馬向陽 李耀征 陳宇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心內二科 駐馬店463000)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需要對狹窄冠狀動脈管腔進行疏通,使缺血心肌恢復再灌注能力。但治療過程中會加重心肌損傷,還會促使血小板活化,使其聚集能力增加,加之缺血心肌再灌注損傷,會加重身體中的炎癥反應,影響預后[1~2]。行PCI手術治療基礎上常采用氯吡格雷與替格瑞洛進行心肌保護,但哪種藥物對心肌保護的療效較好尚未明確?;诖?本研究旨在探討氯吡格雷與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行PCI治療的8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氯吡格雷組和替格瑞洛組,各44例。氯吡格雷組男28例,女16例;年齡57~86歲,平均年齡(60.23±3.11)歲;體質量49~85 kg,平均體質量(62.33±10.25)kg。替格瑞洛組男29例,女15例;年齡56~85歲,平均年齡(59.66±3.43)歲;體質量50~83 kg,平均體質量(63.12±10.27)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標準符合《內科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外科手術史>1個月。(2)排除標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既往有PCI術史;合并腦血管系統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PCI術前及術后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包括術前口服負荷劑量的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14023980)300 mg/次,術后常規100 mg/次,1次/d,治療1年。
1.3.1 氯吡格雷組 于PCI術前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國藥準字J20150111)300 mg/次,術后常規75 mg/次,1次/d,治療6個月。
1.3.2 替格瑞洛組 于PCI術前口服替格瑞洛片(國藥準字H20193252)180 mg/次,術后常規90 mg/次,2次/d,治療6個月。
1.4 觀察指標(1)血小板聚集率:于兩組術前及術后24 h空腹,抽取肘靜脈血5 ml,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小板聚集率。(2)心功能指標: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時采用全自動心血管功能測試診斷儀測定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LVEF)。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本研究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獨立樣本采用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術前,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均較術前降低,但替格瑞洛組低于氯吡格雷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s)

表1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s)
組別 n 氯吡格雷組替格瑞洛組 t P 44 44 術前 術后24 h t P 65.49±5.27 66.12±5.09 0.570 0.570 60.28±4.75 54.96±4.16 5.589<0.001 63.909 79.599<0.001<0.001
2.2 兩組術前術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LVEDd、LVEF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LVEDd較術前降低,且替格瑞洛組較氯吡格雷組低,兩組LVEF較術前升高,且替格瑞洛組較氯吡格雷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LVEDd(mm) LVEF(%)術前44 44術后6個月氯吡格雷組替格瑞洛組 t P氯吡格雷組替格瑞洛組 t P 44 44 60.38±5.68 61.42±5.23 0.894 0.374 53.28±5.34*47.65±4.17*5.512<0.001 35.89±5.18 36.02±5.08 0.119 0.906 58.73±4.52* 62.49±4.33* 3.985 <0.001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急性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狀動脈不穩定斑塊破裂,糜爛后形成血栓造成冠狀動脈血管完全阻塞,導致心肌持續性嚴重急性缺血,危及患者生命[4~5]。目前,及時采取PCI術是最為有效治療方式,但手術并不能有效改善缺血心肌再灌注損傷,若累積時間長久會增加心肌細胞壞死,導致心血管事件再次發生,對患者預后有著極大的影響[6]。因此,臨床需尋求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均較術前降低,且替格瑞洛組低于氯吡格雷組,說明氯吡格雷與替格瑞洛均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但替格瑞洛組效果更好。分析原因為氯吡格雷是一種前體藥物,具有較高選擇性,經肝臟代謝后轉化為活性物質,與血小板表面受體相互作用,使GPⅡb/Ⅲa受體的結合得到抑制,從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發揮抗血栓作用[7~8]。同時該藥可對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體活化有不可逆的阻斷作用,減弱血小板的生存能力,影響其壽命,但該藥起效較慢,容易增加患者PCI術后的血栓栓塞事件[9]。而替格瑞洛為血小板抑制劑,藥物本身及代謝產物均具有活性,且無需經肝臟代謝,可快速且強有效的抑制二磷酸腺苷受體產生的血小板聚集,且有效性不受肝細胞色素P450酶影響;而氯吡格雷必須經該酶的兩步代謝才可轉化為抗血小板的活性物質,較替格瑞洛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慢[1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術后6個月時LVEDd較術前降低,且替格瑞洛組較氯吡格雷組低;兩組LVEF較術前升高,且替格瑞洛組較氯吡格雷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氯吡格雷與替格瑞洛均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但替格瑞洛效果較好。因替格瑞洛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所造成的心臟血液無復流現象,改善介入治療后的心肌血流再灌注損傷,進而不斷改善心功能。
綜上所述,氯吡格雷與替格瑞洛應用于行PCI術治療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均可降低術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心功能,但替格瑞洛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