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丹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小兒外科 南陽473000)
腹股溝疝為臨床常見小兒外科疾病之一,多發于男性患兒,腹內壓力增高、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是發病的主要因素[1]。小兒腹股溝疝并非由腹壁肌肉薄弱導致,因此,大多數患兒僅需高位結扎疝囊即可獲得良好臨床效果[2]。近年來,腹腔鏡單一部位手術被廣泛應用于小兒腹股溝疝中,其中經臍單切口腹腔鏡內環縫扎術與單孔腹腔鏡疝鉤針法完全腹膜外內環結扎術為臨床常見兩種類型,均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不留瘢痕等優勢,但手術方式哪種更好臨床存在一定爭議[3~4]。本研究將上述兩種手術方式應用于腹股溝疝患兒中,旨在對比其臨床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南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85例腹股溝疝患兒臨床資料,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3例。觀察組男35例,女8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36±0.79)歲;體質量9~24 kg,平均體質量(15.23±2.41)kg;其中單側疝30例,雙側疝13例。對照組男36例,女6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41±0.76)歲;體質量9~25 kg,平均體質量(15.26±2.38)kg;其中單側疝28例,雙側疝1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經彩超診斷為腹股溝疝;(2)處于急性嵌頓期;(3)疝環口直徑<15 mm;(4)經術前評估可耐受手術治療;(5)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排除標準:(1)滑動性疝;(2)凝血功能障礙;(3)合并嚴重先天性疾病;(4)入院前1周存在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內科疾病;(5)合并其他伴隨疾病需聯合手術治療。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經臍單切口腹腔鏡內環縫扎術,術前4~8 h禁食、禁飲,排空膀胱,給予患兒氣管插管,全麻,取頭低足高仰臥位,于臍環作長約1.2 cm弧形切口,置入多通道套針,建立人工二氧化碳(CO2)氣腹,氣腹壓力設置為8~10 mm Hg,置入腹腔鏡詳細探查腹腔、腹股溝疝、兩側內環情況,經操作孔置入抓鉗及持針器,采用2-0帶線縫合針對內環口處腹膜實施環形縫合,關閉內環并打結,剪斷結扎線,取出縫針(男性患兒術中操作需避開精索及輸精管)。詳細探查,確認無出血后,排空氣腹,撤出套針,縫合臍部切口。
1.3.2 觀察組 接受單孔腹腔鏡疝鉤針法完全腹膜外內環結扎術,術前準備工作同對照組,于臍下約0.5 cm位置作切口,置入5 mm套針,建立人工CO2氣腹,氣腹壓力設置為8~10 mm Hg,置入腹腔鏡詳細探查腹腔、腹股溝疝、兩側內環情況,采用尖刀片將內環體表面橫紋處皮膚刺破,取鉤掛2-0雙股絲線的疝鉤針,穿刺腹壁至內環口前壁腹膜外,潛行于內環口內側,不穿破腹膜層,剝離輸精管、越過精索,必要時注水輔助分離(女性患兒經子宮圓韌帶下方越過),于輸精管、精索間穿透后腹膜6~8 cm,伸出疝針內芯,對疝針角度進行適當調整,脫離鉤掛絲線,將結扎線留置在腹內,將疝鉤針緩慢回縮至內環前壁腹膜外,再潛行于內環口外側腹膜外,不穿破腹膜層,越過精索、剝離輸精管由后腹膜預置結扎線穿刺點進入腹腔,伸出疝針內芯,鉤掛預置線環回縮卡牢,回縮預置結扎線至腹膜外間隙,經前腹壁穿刺通道帶出體外結扎關閉內環,使雙股結扎線于腹膜外結扎疝囊,于內環口前壁腹膜外間隙、腹壁肌層下埋置線結。詳細探查,確認無出血后,排空氣腹,撤出套針,縫合臍部切口。
1.4 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腹股溝血腫、疝塊復出或鞘膜積液、線結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t P 43 42 12.26±2.15 36.42±4.59 31.193 0.000 5.48±1.43 14.72±2.56 13.916 0.000 3.02±0.75 4.29±0.93 6.938 0.000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腹股溝疝主要指腹腔內臟器向外突出于皮下,腹股溝區出現可復性腫塊,部分患兒可伴有疼痛癥狀,手術是臨床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主要方式,開腹手術是臨床傳統常用手術方式,但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恢復緩慢,且并發癥相對較多,未能達到理想臨床效果[5~6]。
近年來,微創技術發展迅速,腹腔鏡技術被逐漸應用于腹股溝疝患兒中,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術后恢復迅速等優勢,已成為首選手術方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與經臍單切口腹腔鏡內環縫扎術相比,單孔腹腔鏡疝鉤針法完全腹膜外內環結扎術可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究其原因在于,經臍單切口腹腔鏡內環縫扎術需在內環口縫合結扎,術中所使用的帶線縫針尖銳且細小,腹腔鏡下縫合時極易對精索、輸精管及周圍血管產生損傷,增加出血風險;此外,該術式在使用縫針縫合腹膜時不能保證進針點與上一出針點完全重合,尤其在靠近精索、輸精管縫合時,為減少周圍組織損傷極易出現跳針現象,從而出現腹膜間隙遺漏情況,增加術后復發風險[7~8]。而腹腔鏡下單孔腹膜外結扎術操作更加安全,該術式術中采用勺狀鈍性針頭,對腹膜實施鈍性剝離,可有效減少對髂血管、精索、輸精管等組織損傷,副損傷發生率較低,術后血腫發生風險較低,尤其注水分離技術可增加游離血管安全性[9~10]。除此之外,單孔腹腔鏡疝鉤針法完全腹膜外內環結扎術手術過程中要求結扎線始終潛行于腹膜外間隙,且疝鉤針穿刺腹膜進針點與出針點需完全一致,可確保內環腹膜在腹膜外層完整結扎,避免遺留間隙[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兩種手術方式術后并發癥均較少,但經臍單切口腹腔鏡內環縫扎術線結反應發生率相對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該術式要求在同一腹壁通道完成疝鉤針進出針,并于腹膜外間隙層埋置線結,而小兒腹壁相對薄弱,難以完全埋置所致。臨床可將雙股結扎線分別結扎,確保線結完全埋置于肌層下的腹膜外間隙,從而減少線反應。
綜上所述,經臍單切口腹腔鏡內環縫扎術與單孔腹腔鏡疝鉤針法完全腹膜外內環結扎術均為臨床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有效方法,兩種手術方法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其中腹腔鏡下單孔腹腔鏡疝鉤針法完全腹膜外內環結扎術可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