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葉枚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 南陽473012)
擴張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為原發性心肌疾病,與感染、基因遺傳、細胞免疫功能異常等因素相關,臨床主要表現為充血性心力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當前,臨床治療以對癥、支持治療為原則,以維護患者心肌功能、提高運動耐量、延緩心室重構、降低遠期病死率為目的,但DCM患者多存在焦慮等負性情緒,遵醫行為較低,影響臨床療效[2~3]。故臨床應在對癥治療基礎上配合有效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遵醫行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诖?本研究選取我院DCM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探究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協同護理干預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62例,按建檔時間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各31例。研究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46~72歲,平均年齡(56.42±5.14)歲;體質量指數17~24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17±0.91)kg/m2;心功能分級:Ⅱ級7例,Ⅲ級16例,Ⅳ級8例;合并癥:高血壓病1例,糖尿病2例,高脂血癥1例;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7例,初中5例,高中8例,大專6例,本科及以上5例。參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6.74±5.61)歲;體質量指數18~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41±1.03)kg/m2;心功能分級:Ⅱ級6例,Ⅲ級17例,Ⅳ級8例;合并癥:高血壓病2例,糖尿病1例,高脂血癥1例;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6例,初中7例,高中5例,大專8例,本科及以上5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體質量指數、心功能分級、年齡、合并癥、受教育程度)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1.2.1 納入標準(1)符合《內科學》(第8版)[4]中DCM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3)患者及家屬知情,簽訂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者;(2)嚴重遵醫行為差者;(3)合并出血性疾病者;(4)合并腦卒中者;(5)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6)伴有言語、認知功能障礙者;(7)存在嚴重精神障礙者;(8)不配合本研究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參照組 在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對癥治療基礎上予以常規護理干預。(1)用藥指導,告知患者詳細用藥方法、不良反應。(2)飲食指導,引導患者重視飲食衛生,告知患者飲食應以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類食物為主。
1.3.2 研究組 在參照組基礎上予以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協同護理干預。(1)認知能力評估:護理人員以目的性訪談結合患者受教育程度評估患者認知能力水平,依此制定護理計劃。(2)認知干預: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溝通,建立和諧護患關系,向患者詳細講解DCM發病機制,告知患者按時用藥、科學飲食、適當運動、合理休息重要性,引導患者樹立正確認知觀念。(3)行為干預:指導患者家屬協同參與護理過程,例如,監督患者定時進行打太極拳、散步等低負荷有氧運動,監督患者科學飲食;告知患者家屬應多傾聽患者傾訴,指導患者家屬依照患者實際心理狀態予以患者鼓勵、開導、安慰,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引導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兩組均于干預3個月后評估護理效果。
1.4 觀察指標(1)采用我院自制《DCM患者遵醫行為評分量表》評估兩組遵醫行為,包括按時用藥、適當運動、科學飲食、合理休息4項,堅持2項以上為完全遵醫,堅持2項為部分遵醫,堅持1項及以下為不遵醫。(2)干預前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5];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包含20個項目,每項1~4分。SAS評分≥50分為焦慮,<50分為無焦慮,分數越高,表示焦慮狀態越重[6]。(3)干預后,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認可度,評分越高,護理工作滿意度越高[7]。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 研究組遵醫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例(%)]
2.2 兩組SF-36評分、SA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F-36評分、SA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SF-36評分高于參照組,SA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SF-36評分、S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SF-36評分、SAS評分比較(分,±s)
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參照組組別 n SF-36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31 31 t P 68.49±3.41 68.72±3.25 0.272 0.787 85.19±3.27 79.43±3.35 6.851<0.001 57.43±5.64 57.12±5.79 0.214 0.832 37.58±3.97 51.26±4.75 12.304<0.001
2.3 兩組NSNS評分比較 研究組NSNS評分為(87.16±3.24)分,參照組NSNS評分為(79.68±3.56)分。研究組NSNS評分高于參照組(t=8.652,P<0.001)。
近年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DCM發病率不斷增長,患者因病程長、經濟負擔重等因素多存在不同程度負性情緒,且出院后患者遵醫行為較低,導致疾病預后效果較差[8]。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護理內容單一,無法全面滿足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需求,整體護理效果與臨床預期存在一定差距。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協同護理干預為護理新趨勢,具有系統性、全面性、規范性等優勢[9~10]。
本研究針對DCM患者予以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協同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遵醫率高于參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SF-36評分高于參照組,SA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二者聯合可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高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護理人員依照患者認知能力評估結果制定護理計劃,可保障護理計劃具有針對性、可行性、有效性;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講解發病機制及遵醫重要性,可消除患者所存錯誤觀念,提高患者遵醫行為;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協同參與護理過程,監督患者適當運動、科學飲食,可提高患者運動耐量,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加快患者恢復進程;因患者對其家屬具有依賴性,護理人員通過指導患者家屬予以其心理疏導,可減輕患者焦慮負性情緒,提高治療積極性。同時,研究組NSNS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表明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協同護理干預護理質量較高,可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綜上所述,DCM患者予以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協同護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高其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并具有較高護理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