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丹丹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福建廈門361004)
痔瘡是胃腸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在我國發病率很高,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相對較大。該病主要是人體肛管皮膚下與直腸末端黏膜下靜脈叢發生擴展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1]。從致病因素的角度分析,過食肥膩、辛辣,過量飲酒、便秘、妊娠、分娩以及腹腔腫瘤壓迫等均可能導致該病的出現。現階段該病臨床主要采用痔瘡切除手術治療[2]。實踐表明,痔瘡切除術可以有效切除病灶,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然而,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大,且有出現術后并發癥的風險。因此,患者術后往往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康復[3]。在此期間,為了加快患者康復,保障患者生活質量,醫護人員應積極做好對于傳統護理模式的調整與變革。近年來,隨著中醫理論的不斷發展,部分學者指出,在痔瘡患者術后恢復階段引入中醫護理干預模式,有利于實現護理工作綜合水平的提升,對于患者預后的改善與生活質量的有效提高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4]。本研究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對痔瘡術后患者康復水平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20年5月收治行手術治療的痔瘡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擇期行痔瘡手術;年齡18~75歲;無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疾病;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功能損傷患者;不配合中醫護理干預,依從性差者;合并嚴重認知障礙,影響正常交流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男50例,女25例;內痔24例,外痔6例,混合痔45例;年齡27~63歲,平均(44.51±3.22)歲;病程1~8年,平均(4.11±0.52)年。觀察組男44例,女31例;內痔27例,外痔瘡8例,混合痔40例;年齡25~62歲,平均(44.49±3.18)歲;病程1~9年,平均(4.15±0.6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病房為避免組間干擾,將對照組患者安排在二病區病房,觀察組患者安排在一病區病房。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1)密切監測患者術后生命體征。(2)做好術后護理要點的說明與指導,如采取臥位休息姿勢,便后清洗及溫水坐浴注意事項;術后每4~6小時排尿1次,排尿困難時采用下腹部熱敷、聽流水聲等方法,促進排尿;遵醫囑予止痛藥緩解疼痛,促進排尿。(3)定期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保持患者切口局部清潔,預防感染。(4)營造良好病房環境,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養空間。(5)指導飲食調護,患者術后6 h,可進食少量流質飲食;在手術后2 d之內,進食少渣或無渣飲食,使患者排便次數得以減少,從而促進切口愈合,減少手術部位感染。同時叮囑患者注意清淡易消化飲食,避免過于油膩,避免用力排便而影響切口愈合。(6)積極做好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避免患者術后出現因肛門疼痛而少進食或者不排便,幫助患者保持心情放松,從而有效幫助患者實現不良心理狀態的調節與改善,建立康復信心。護理干預1周。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中醫護理干預方案進行護理。成立中醫護理干預小組,制定中醫護理干預方案,并對小組成員進行相關培訓。(1)組織患者進行提肛運動訓練:在護理期間,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在吸氣的同時用力對肛門進行上提,并保持屏息不動的姿態,隨后呼氣并將肛門進行緩慢下放,以便實現全身的放松。上述練習的頻率為20次/組,每次保持3 s左右,每天訓練2~3組。(2)腹部按摩護理: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平躺在床上,醫護人員將一只手放于患者肚臍上方,使用除拇指外的其余手指對患者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當按摩到左下腹時可以適當增加指腹的壓力。在此期間,指導患者調整呼吸,按壓時呼氣,放松時吸氣,按壓力度以患者不會感覺到疼痛為最佳。按摩頻率為10 min/次,1~2次/d。在患者晨起或臨睡前進行,在進行按摩前,囑患者排空小便。(3)耳穴貼壓。根據經絡循行部位、中醫辨證理論、現代醫學原理以及臨床經驗取穴。主穴選擇與大腸、小腸、胃部以及三焦相關的耳穴。對于虛秘者,可以適當增加與脾臟、腎臟對應的耳穴;對于實秘者,應增加乙狀結腸、神門以及肺部等對應的穴位。輔以神門、交感來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起到鎮靜、安神的功效。在護理過程中,耳穴貼壓按照《護理人員中醫技術使用手冊》[5]中的耳穴貼壓技術進行。使用耳穴磁珠在所選耳穴進行單側貼壓,順時針按壓帶動磁珠皮膚活動,力度以患者耳郭有酸麻、痛感、熱感為宜。耳穴貼壓從術后4~6 h開始,每次按壓時間控制在2 min左右,按壓頻率為每天3次,2 d后左右耳交替進行。(4)穴位按壓護理。在患者便前,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2次,每次按壓5 min;以食指、中指的指腹對天樞穴進行按壓,在刺激穴位的同時,向前挺出腹部并緩慢吸氣,然后再緩慢呼氣,反復做5次,按壓以有明顯酸脹、發熱感為宜。護理干預1周。
1.3 觀察指標 1周后,比較兩組護理效果、術后便秘情況、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總有效=顯效+有效。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評估,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分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共20題,每題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三個選項,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2.2 兩組便秘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便秘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便秘情況比較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75 75 t P 63.11±2.58 62.88±2.62 0.542>0.05 86.69±2.78 75.78±2.82 23.860<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在肛腸科,痔瘡屬于一種常見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病發病率逐漸升高。痔瘡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容易出現并發癥,便秘即為常見的并發癥,嚴重時會造成術后感染、出血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從中醫學角度看,痔瘡的發病原因是臟腑本虛,以致氣血下墜,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沖突為痔。在痔瘡發病早期,患者的臨床癥狀往往并不明顯,因此容易被患者忽視[6]。通過手術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恢復[7]。然而在術后康復階段,為了有效實現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與優化,醫護工作者應積極做好對護理模式的探索,從而有效提升護理工作水平。大量數據表明,隨著中醫護理干預模式的應用,患者術后康復速度得到了明顯提升,中醫護理對患者術后康復水平的優化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較好價值[8~9]。
本研究結果表明,運用中醫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術后護理總有效率得到顯著提升,便秘發生率顯著降低。在生活質量方面,中醫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幅度相對更高,護理滿意度更高,說明提肛訓練和腹部按摩可以有效幫助患者實現術后康復,減少便秘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這與游秋英[10]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募穴,升降清濁之樞紐,指壓該穴可起到理氣行滯、疏調腸腑、通便之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穴之一,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濕、促進胃腸蠕動之功效。兩穴配伍按壓,能夠有效改善便秘,幫助患者順利排便。《黃帝內經·靈樞》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各臟腑組織在耳郭均有相應反應區,刺激這些耳穴對相應的臟腑進行調治,可防治疾病。大量研究顯示,耳穴貼壓治療便秘可取得理想療效[11~12]。此外,本研究中選取與大腸、小腸、胃、三焦等相關的耳穴進行貼壓護理干預,諸穴配伍,能夠起到順氣導滯、理氣降逆的作用,改善胃腸積熱、氣機郁滯等證候,進而達到刺激胃腸蠕動、潤腸通便的功效,改善腹脹等癥狀,同時輔以神門、交感來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起到鎮靜、安神的功效,因而可以提高痔瘡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中醫外治的護理干預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等優點,易于被患者及家屬接受,方便在臨床開展。采用中醫護理干預痔瘡術后患者,可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