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瑩
乳山市中醫院脾胃科,山東乳山 2645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 具有持續性、反復發作性特征,脾胃氣虛型是其常見的類型,以腹部脹氣、餐后飽脹、早飽、厭食、上腹部疼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1]。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短期內不會引起明顯的不適, 但如果長期存在, 患者身體必然受到明顯的損傷。 西藥治療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規治療手段,但臨床實踐結果表明[2],西藥治療對患者癥狀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對比西藥治療,其具有來源自然、治病固本等優點,用于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增強患者臟器功能, 從而達到改善病癥的目的[3]。 該文方便選擇該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80 例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為研究對象, 就中醫辨證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擇取該院收治的80 例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分組原則由計算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 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22 例,女 18 例;年齡 24~63 歲,平均(43.5±19.5)歲;病程 6 個月~5 年,平均(2.8±1.3)年。 研究組患者中,男 19 例,女21 例;年齡 23~61 歲,平均(42.1±18.1)歲;病程 5 個月~5 年,平均(2.7±1.2)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院倫理委員會對該研究進行審核和通過。 該組研究全部內容患者均了解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西醫標準:患者出現12 周以上的持續消化不良,或間斷性消化不良問題,存在早飽、食欲不振、胃脘脹痛、惡心嘔吐、反酸、燒心等臨床表現;②中醫辨證診斷標準:脘腹痞滿隱痛,癥狀會在勞累或饑餓狀態加重;舌質淡,苔白膩或薄白,體胖;納差而飽;大便溏軟。 除以上幾點主要證候外,還伴有脈細弱、頭暈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排除標準:資料不全患者;不同意該研究患者;藥物不良反應患者。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西藥治療方案, 給予患者嗎丁啉片(國藥準字 H20093426)治療,10.0 mg/次,3 次/d。患者使用嗎丁啉片的同時, 給予患者維生素B1輔助治療,20.0 mg/次,3 次/d。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方案基礎上行中醫辨證治療。 一方面,給予患者自擬藥方治療,取茯苓15 g、枳實 15 g、黨參 15 g、麥芽 15 g、白術 15 g、厚樸 12 g、檳榔 12 g、半夏 12 g、黃連 6 g、廣木香 6 g、炙甘草 9 g、干姜5 g。用水煎服,1 劑/d。另一方面,給予患者溫針灸治療,分別取足三里、中脘、氣海三穴,輔以公孫、內關、陰陵泉三穴針刺治療,1 次/d。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顯效:經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主要和次要癥狀均消失, 且2 個月內沒有復發;有效:經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無效:經治療后,患者各項癥狀均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 有效率+顯效率=治療總有效率。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消化系統癥狀評分變化情況。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患者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消化系統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消化系統癥狀評分對比[(),分]
組別 上腹脹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2.47±0.56 2.52±0.58 0.392>0.05 1.27±0.31 1.79±0.48 5.756<0.05上腹痛治療前 治療后早飽治療前 治療后噯氣治療前 治療后2.23±0.58 2.34±0.57 1.064>0.05 1.02±0.32 1.68±0.58 6.301<0.05 2.71±0.45 2.72±0.41 0.104>0.05 1.66±0.25 2.20±0.45 6.634<0.05 2.18±0.77 2.23±0.82 0.281>0.05 0.75±0.23 1.43±0.62 6.504<0.05反酸治療前 治療后2.38±0.58 2.39±0.69 0.070>0.05 1.05±0.32 1.68±0.62 5.701<0.05
從中醫理論的角度, 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歸屬于胃脘痛和痞癥范疇。 導致患者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較為復雜,脾胃虛弱、七情失和、食滯中焦等均可能引起氣機不利、疲血內阻的癥狀,進而導致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問題的發生[4]。 患者發生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后, 由于癥狀以腹部脹氣、餐后飽脹、早飽、厭食、上腹部疼痛等癥狀為主,因此短期內并不會造成明顯的不良后果, 但如果放任病情發展,就可能給患者的身體造成明顯的損傷[5]。 目前,西藥治療方案是臨床的常規治療方案, 但從治療效果來看,單一的西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具體來說,西藥治療側重于對癥治療, 強調緩解、 解決患者的臨床癥狀,但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較為復雜,僅給予患者對癥處理,獲得的效果必然有限[6]。
與西藥治療方案相比, 中醫辨證治療方案側重增加了對于疾病病因的考慮, 可以更好地從病因入手給予患者全方位的治療, 在緩解患者消化系統癥狀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增強患者的臟器功能,恢復患者正常的消化功能,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疾病問題[7]。 該組研究中, 研究組患者在西藥治療基礎上接受中醫辨證治療,主要包含湯藥治療和針灸治療。 該組研究使用藥方為自擬藥方, 該之中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醫理論中屬于胃脘痛、痞癥范疇,以食滯中焦、脾胃失運、正氣內虛、痰濕阻滯為主要病因,加之患者飲食不節、感受外邪、情志失調,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問題[8]。 由此入手,該研究自擬方劑以行氣消痞為主要方向,其中黨參、黃連、炙甘草、白術、半夏、檳榔等藥材,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腹脹等癥狀,并且可以有效解決脾胃氣虛的問題,增強患者臟器功能,促進患者腸壁恢復正常收縮力,促進患者胃排空[9]。 另一方面,溫針灸選取的穴位均為脾胃氣虛關系緊密的穴位, 配合湯藥治療可以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10]。
該組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97.5% vs 80.0%)(P<0.05);消化系統癥狀評分方面,研究組患者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研究組的上腹脹評分和上腹痛評分分別為(1.27±0.31)分和(1.02±0.32)分,優于對照組兩項評分(1.79±0.48)分和(1.68±0.58)分(P<0.05)。 這與薛峰[11]的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有效率 (98.3%) 明顯優于對照組 (85.0%)(P<0.05);與杜文[12]的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有效率(95.74%)明顯優于對照組(72.34%)(P<0.05),基本一致。 表明與單一的西藥治療方案對比,給予患者中醫辨證治療,可以從患者的病因入手,在治療患者各項消化系統癥狀的基礎上增強患者的臟器功能, 促進患者胃排空和腸蠕動的恢復,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疾病的問題,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脾胃氣虛型消化不良患者在常規治療方案基礎上行中醫辨證治療, 可進一步增強患者臟器功能,改善消化系統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