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園
菏澤市立醫院檢驗科,山東菏澤 274000
鮑曼不動桿菌是臨床常見病原菌, 也是醫院獲得性感染的常見細菌類型。 近年來,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發生率持續上升,成為非發酵菌感染的主要類型,臨床防控形勢嚴峻,需積極分析、處理[1]。 鮑曼不動桿菌的進化能力較強,因而極易發展為多重耐藥菌,醫院內侵入性操作等治療, 為鮑曼不動桿菌傳播和耐藥性形成創造了條件,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率進一步提升[2]。為進一步提升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防控效果, 應積極分析其耐藥性情況,并探明流行耐藥基因型,從而為耐藥性防控與阻斷提供一定參考資料, 為此該次研究收集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該院臨床病例標本96 例分離出的96 株的鮑曼不動桿菌作為研究菌株,分析其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性和耐藥基因情況,現報道如下。
收集菏澤市立醫院臨床病例標本96 例分離出的96 株的鮑曼不動桿菌作為研究菌株。 臨床病例標本來源為 70 例痰液,11 例拭子,6 例傷口分泌物,4 例引流液,3 例血液,2 例其他。
質控菌株 (室內質控) 采用鮑曼不動桿菌(ATCC 19606)。所有臨床病例標本均進行細菌菌株分離、培養,經微生物細菌鑒定/藥敏系統 (BD PhoenixTM 100,美國),依照《上海市醫療機構耐藥性病原菌哨點監測方案》進行菌株鑒定,并行藥敏試驗[3]。
PCR 引物、陽性對照試劑盒和陰性對照試劑盒等,均由無錫市克隆遺傳技術研究所提供。
挑純培養菌落制作基因檢測模板液,- 20℃保存待用;基因檢測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法,PCR 引物、陽性對照等均來源于無錫市克隆遺傳技術研究所;檢測β-內酰胺類耐藥相關基因(OXA-23 群、OXA-51 群,TEM、ADC) ,氨基糖苷類耐藥基因[aac(6") -Ib、aph (3")–I],喹諾酮類耐藥基因(gyrA),外膜蛋白基因(carO),外排泵基因(adeB)等耐藥相關性基因,出現與陽性對照分子相當的目的條帶為陽性。經PCR 擴增體系處理后,產物經2%瓊脂糖凝膠電泳,出現與陽性對照分子相當的目的條帶為陽性。
統計臨床標本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株對頭孢菌素、喹諾酮類、碳青霉烯類等常用抗菌藥物耐藥性,并分析鮑曼不動桿菌株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基因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標本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株對頭孢他定、頭孢吡肟、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慶大霉素耐藥率均高達93%以上,顯著高于氨芐西林-舒巴坦、替加環素、復方新諾明耐藥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臨床標本分離菌株(鮑曼不動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統計
耐藥基因檢測顯示, 臨床標本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株 OXA-51 群、ADC、aac(6")-Ib、aph(3")-I、gyrA 突變、carO 缺失等基因陽性率較高, 均超過80%, 顯著高于OXA-23 群、TEM 和 adeB 耐藥基因陽性率,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耐藥基因檢測結果統計
鮑曼不動桿菌具有較強的自身生存能力, 且進化能力較強,因而極易出現傳播和耐藥問題,尤其是綜合性醫院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率較高[4]。 重癥監護病房、外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等科室是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高發科室,一旦出現感染,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必須積極防控其增加與播散[5]。
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研究顯示[6-7],醫院重癥監護室(ICU)及其他住院科室,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較高,對頭孢菌素、喹諾酮類抗生素等耐藥性較為嚴重,頭孢他定耐藥率高達90%~98%, 頭孢吡肟耐藥率高達92%~97%、環丙沙星耐藥率高達91%~95%、左氧氟沙星耐藥率約為91%~97%,耐藥率均達到了90%以上。該次研究對臨床病例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株進行藥敏試驗也發現,對頭孢他定(95.83%)、頭孢吡肟(96.88%)、環丙沙星(93.75%)、左氧氟沙星(95.83%)較高,耐藥率較高,與上述文獻研究一致, 可知該院分離的菌株對頭孢菌素、喹諾酮類抗生素普遍耐藥。 此外,該次研究還發現,亞胺培南(94.79%)、美羅培南(93.75%)、慶大霉素耐藥率(98.96%)均高達93%以上,顯著高于氨芐西林-舒巴坦(65.63%)、替加環素(61.46%)、復方新諾明耐藥率(64.58%)(P<0.05),可知該院分離的菌株對氨基糖苷類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也普遍耐藥, 同時需注意氨基糖苷類、 磺胺類及甘氨酰四環素類抗生素雖然耐藥性低于頭孢菌素等抗菌藥,但是耐藥性也已經超過60%,耐藥率也較高, 提示該院臨床標本分離出的鮑曼不動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性較高,具有多重耐藥特征。 但是, 目前尚未完全探明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機制,但是臨床研究對其基因序列比對發現,其耐藥機制可能與β-內酰胺類耐藥相關基因 (OXA-23 群、ADC等),喹諾酮類耐藥基因(gyrA),氨基糖苷類耐藥基因[aph(3")–I],外排泵基因(adeB)等耐藥基因形成或攜帶密切相關[8-9]。 鮑曼不動桿菌的進化能力較強,臨床實驗室研究相關文獻報道顯示[10-11],其基因突變風險較高,在抗生素使用后,易出現OXA-51 群(陽性率70%~80%)、aac(6")-Ib(陽性率 65%~85%)、aac(6")-Ib(陽性率 70%~92%)、carO 缺失(陽性率 72%~86%)、aph (3")-I(陽性率69%~86%)、gyrA 突變(陽性率62%~89%)等耐藥基因,陽性率均高達60%~90%,且較多菌株攜帶多種耐藥基因,較容易出現新耐藥基因的亞型。 該次研究對該院臨床標本分離出的, 具有多重耐藥特征的鮑曼不動桿菌進行了基因分析,耐藥基因檢測顯示,臨床標本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株 OXA-51 群(81.25%)、ADC(88.54%)、aac (6")-Ib (87.50%)、aph (3")-I (86.46%)、gyrA 突變(84.38%)、carO 缺失(81.25%)等基因陽性率較高,均超過 80%,顯著高于 OXA-23 群(60.42%)、TEM(59.38%)和 adeB 耐藥基因陽性率(41.67%)(P<0.05),提示具有多重耐藥特征的鮑曼不動桿菌攜帶耐藥基因的百分比較高,因而易出現頭孢菌素、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問題, 可為鮑曼不動桿菌流行耐藥基因型別特征分析提供一定參考, 密切監測其耐藥性;對于醫內出現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應積極進行藥敏試驗,同進行基因檢測,及時分析β-內酰胺類耐藥、喹諾酮類耐藥和氨基糖苷類耐藥等相關基因型,總結其流行特征[12]。ICU、外科病房等醫院獲得性感染高發科室,應加強環境消毒,做好消毒、通風措施,有效隔離感染者,嚴格執行接觸隔離措施,降低鮑曼不動桿菌的播散風險。
綜上所述, 臨床標本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株對常用抗生素存在多重耐藥性,且多數攜帶耐藥基因,應注意鑒別與防控各類基因特征, 積極探明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特征與耐藥基因型的傳播途徑, 為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防控與阻斷提供客觀的理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