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陽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既是一次危機,也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目前,經過各方面努力,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抗擊疫情的初步成果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帶來有益的經驗與啟示。實踐證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遵循,多元參與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科技支撐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保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需同時推進這三個基本向度,方能加快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基層社會治理;黨建引領;多元參與;科技支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夯實“中國之治”提供了科學指引和基本遵循。
疫情防控是對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效性的一次“大體檢”,也是對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驗。在此次疫情中,全國上下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共同交出了令人民滿意的答卷,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我們需要深刻總結抗擊疫情的有益做法,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抗“疫”過程中,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基本遵循,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是有效途徑,科技支撐是重要保障。這三個基本向度缺一不可,共同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一、基本遵循: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辦好中國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這次疫情防控之中最根本的政治保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多次主持召開會議,聽取工作匯報,深入社區、醫院、疾控中心調研指導基層疫情防控工作,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部署。如今國內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不得不說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就是我們打贏疫情阻擊戰的制勝法寶。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為中心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更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世界上沒有哪個政黨,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把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貫穿始終。疫情面前,生命至上。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秉承“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與時間賽跑,和疫情決戰。全體抗“疫”人員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聞令而動,積極請戰,全面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思想和行動與黨中央的指示精神高度一致。正是把人民時刻牢記在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才能最大范圍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凝聚起全國人民抗擊疫情的磅礴偉力。疫情肆虐,國難當頭,在黨的統一領導下,社會各界醫療團隊短時間內在疫區集結,大量抗“疫”志愿者奔赴一線。全國各省市區進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狀態,廣大醫務人員不顧生死、逆行而上,對大量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集中收治、全力救治;廣大公安干警、疾控防疫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等始終守土有責,構筑起最嚴密的防線;人民軍隊聞令而動、即刻出征、敢打硬仗、舍生忘死;廣大志愿者、勞動者為醫院運輸物資,不辭辛勞、默默付出;社會各界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紛紛伸出援手、心系國家,展現了同舟共濟的深厚情懷。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優”?抗“疫”實踐再次給了我們保持制度自信的堅實底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聲令下全國各地救援物資緊急馳援湖北,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隊等調派330多支醫療隊、41600多名醫護人員前往抗“疫”一線,19個省份對口定點支援,10天迅速建成開設火神山、雷神山等集中收治醫院和方艙醫院。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背后彰顯的是中國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堅持全國一盤棋,能夠統籌兼顧,協調各方,解決疫情暴發時物資緊缺之急。“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干事創業的制勝法寶,能夠集中優勢,保證重點,充分發揮規模優勢,給予疫情以致命一擊。
二、有效途徑:多元主體積極參與主動作為
治理的本質特征在于強調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政府不再“單打獨斗”占據唯一治理主體地位,而是通過重塑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元主體的關系,實現“善治”目的。這一理論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有力印證。疫情防控阻擊戰不是一個人的戰斗,需要動員多元力量共同參與,不僅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集中統一領導、市場的積極參與,同時也有社會各界積極投入,組成龐大的抗“疫”統一戰線,豐富了聯防聯控隊伍體系,詮釋了“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深刻內涵,也為國家治理主體注入了新鮮血脈。
多元力量下沉社區,筑牢群防群控第一線,使疫情防控無遺漏、零死角。要想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關鍵看末梢,成敗在基層,而基層的重點在社區、在農村、在網格。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微觀場域,是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力的戰場,更是志愿者投入戰斗的“主陣地”。當下,全國疫情蔓延的勢頭已經得到控制,與基層社區的貢獻密不可分。疫情發生數月來,各基層社區清醒地認識到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緊緊抓住社區防控排查這一關鍵環節,各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奔赴基層,下沉社區,連同社區工作者、物業、社會組織、派出所等各方面力量,組建強大的防疫志愿者隊伍開展志愿服務,把基層大大小小的網格組織起來,健全社區防控體系,織密織牢阻斷病毒傳播的防護網,承擔了極為繁重的工作和任務,形成了多元主體參與的聯防聯控治理新格局。
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守望相助,搭起通往疫區的愛心橋梁,使疫情防控有大愛,顯真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病毒的冷酷無情,更看到了人間的大愛無疆,看到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愛國精神和深厚情懷。從平凡群眾到公眾人物,從普通個體戶到各大企業,從各社會組織到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紛紛響應,主動擔當,積極參與,慷慨解囊。
統一戰線在各界發揮作用,凝聚起萬眾一心的愛國城墻,使疫情防控觸角廣,全覆蓋。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這在疫情防控中尤為重要。在疫情防控緊要關頭,統一戰線聚焦重點、主動擔當、發揮著獨特作用,匯聚起同心戰“疫”的磅礴力量。統戰成員中醫務工作者利用專業優勢,積極科普發聲,全力投入防治;醫療企業義為先、顧大局,積極保障醫用防護器具、消毒用品、治療藥品等充足供應;宗教界人士暫時關閉活動場所,引導信徒不參加聚集性活動;媒體工作者把握輿論導向,發揮媒體輿論引導優勢。全國上下勠力同心,讓海內外所有中華兒女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溫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搞統一戰線,從來不是為了好看、為了好聽,而是因為有用、有大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統一戰線這一法寶,把數量龐大、構成多元的群體組織凝聚起來,顯示出強大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在疫情防控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重要保障:大數據時代的科技支撐
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單純靠人力進行防控明顯會捉襟見肘,疲于應付,難以精準施策。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世界級高科技企業應運而生,技術研發與國家治理深度融合。5G、移動互聯網絡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成了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神兵利器,并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依托數字科技支撐,政府決策會更加快速、全面、精準。數據共享的目的是整合,整合的最大價值在于“快”“全”“精”,這對政府決策意義重大。從網格化的排查摸底、建檔立卡、居家隔離,到通過二維碼進行社區出入管理,以及基礎人口大數據的征集和防疫機器人的使用等,經過不斷研究升級,科技公司相繼研發出數字防控手段。例如,京東數科協助政府搭建的“高危人群疫情態勢感知系統”,北京海淀區城市大腦疫情防控平臺,浙江政府聯合阿里巴巴研發的疫情App,電信、移動等三大運營商研發的“行程軌跡證明小程序”等。這些數字技術平臺將數據分析、返京人群分析、人口排查分析、重點人群動態監測、跟蹤、預警服務等功能集于一體,構建了立體化疫情跟蹤防控體系。通過手機號碼實名制、車票實名制、人臉識別等手段對及時阻斷疫情傳播、隔離密切接觸者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持,可幫助政府在復雜的疫情形勢面前精準施策。這不僅對疫情防控意義重大,也有利于各地政府科學、全面、精準決策。
依托數字科技支撐,百姓享受公共服務將更加便捷。從公民需求出發,政府用數字技術進行現代化治理,可以看成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改革升級。“互聯網+政務服務”是以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提升服務為核心,以政府權力清單為基礎,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變“群眾跑腿”到“互聯網數據跑路”。疫情發生以來,百姓可以足不出戶,通過互聯網絡即時查看疫情數據,瀏覽雷神山、火神山方艙醫院建設情況,進行各大醫院線上問診等,這些在線應用開發對減少人群外出活動、減少交叉感染、舒緩群眾情緒、消除社會恐慌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通過數據共享整合并有效配置,打破了信息孤島和條塊分割,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透明度。
依托數字科技支撐,政企協作將更加高效。這次疫情防控,各大科技平臺和企業功不可沒。放眼未來,互聯網企業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多方協同合作將是大勢所趨。一方面,基于5G、物聯網、大數據的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具有較強的時代價值和生命力。政府在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上時代性較為欠缺,需要新的生產關系來扶持。另一方面,數字科技作為新興產業,可能存在與政府信息不對稱、市場不公平競爭等問題,需要政府、社會組織適當引導協同治理。
四、思考與總結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多元參與和科技支撐作為一個整體,是抗擊疫情中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基本向度。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基于制度層面,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先天的政治合法性和環境合理性。同時,黨的領導蘊含“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這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導向。
多元參與是基于主體層面和組織層面,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多元聯動平臺和組織網絡的構建。多元社會主體合作共治,是我國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進入新時代,社會治理已不再唱“獨角戲”,而是在黨的領導下,政府、社會組織、公民以及各方良性互動。這不僅有利于在治理理論“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凸顯黨的“再中心化”定位,也能協調國家“元治理”與社會“自治理”的分離導致的不平衡狀態。
科技支撐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概念,通過這次疫情凸顯了其重要地位。科技支撐是基于機制層面和手段層面,為提升社會治理整體效能、提高現代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雖是大考,也是契機,在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緊要關頭,疫情防控無疑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敲響了警鐘。我們需要從中總結教訓,吸取經驗,將這三個基本向度固化到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政府要積極作為,精準施策,統一領導;公民、市場、社會等多元力量要發揮各自優勢,協同參與,共同治理;還要善于運用數字科技提高治理水平,科學研判,精準施策。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需同時推進這三個基本向度,為加快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24.
[2]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3]劉波,方奕華,彭瑾.“多元共治”社區治理中的網絡結構、關系質量與治理效果——以深圳市龍崗區為例[J].管理評論,2019,31(09):278-290.
(作者系中共海淀區委黨校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社會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