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摘 要:“尚和”審美觀貫穿于中國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和”的思維方式、認知理念、價值取向、倫理道德是滲透到民族基因里的烙印,蘊涵著陰陽辯證思維、整體觀、差異性事物的共存智慧,存在于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審美觀念中。城市公共藝術是文化最直觀的體現形式,承擔著美化生活環境以及展示和傳達當代城市人文生活精神面貌的責任。文章提出將社會主流價值觀滲透在當代城市公共藝術中,探討“尚和”審美觀在其之中的意義,這既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路徑探索。
關鍵詞:“尚和”;審美觀;城市公共藝術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意識,《周易》中的“沖氣以為和”,意指陰陽之調和,“和”強調異質多元的協調共存,是一種消解對立的存在,因其特質差異、多樣事物的統一而有別于“同”。“和”在《國語·鄭語》中被釋為“以他平他謂之和”,意指“他”與“他”之間應該平等且互相尊重。中華民族的“尚和”淵源可追溯到銅石并用時期,體現在建筑、石器、玉器、陶器等的形態塑造上。同時,主體通過原始的審美意識形成了最初的文化審美觀,“尚和”具有民族性和傳承性。
隨著社會發展,城市公共藝術承擔了時代審美、展示城市人文精神風貌和促進社會民主觀念發展的功能,人們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對“美”的需求增加,日常生活不能離開已有的文化環境,而民族文化也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藝術進行表現與傳承。城市公共藝術具有綜合性,公共空間的藝術品和表現形式不僅是城市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還要起到美化視覺效果的現實作用。在開放性城市公共場域,公共藝術以各種藝術形式作為載體,包括雕塑、壁畫、綜合性景觀小品、雕塑性建筑以及慶典禮儀藝術和行為藝術等,以廣大群眾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藝術為內容為,服務于大眾,傳達主流價值觀,營造和諧美好的城市生活環境。
一、“尚和”審美觀在當代城市公共藝術中的體現
(一)城市公共藝術中文化意境的“尚和”
“意境”本是文學用語,指主觀范疇的“意”與客觀范疇的“境”相結合的美學問題。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以中國傳統為基礎,融合各種藝術形式,加入中國元素,共同營造出城市公共藝術中的文化意境,將時代感、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元素,結合最新科技,展現于公眾面前,這是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新方向。中國傳統水墨畫善于營造意境,如山水畫構圖中各元素和諧共存、彼此依存,共同傳達出清幽、開闊、豁達等美好意境。當下城市公共藝術作品應注重多元素共存的“和諧”,以創造出有意境的生活氛圍。
(二)城市公共藝術中地域特色與時代特色的“尚和”
城市公共藝術往往同時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點,隨著目前現代化城市進程加快,互聯網時代帶來了多元價值觀,使得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形式與形象多于具有傳統城市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事實上,地域特色與時代特色二者并非對立關系,城市公共藝術作品既是地域特色文化的載體,同時也為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提供獨特的設計靈感。從傳統“尚和”審美觀角度,結合城市的地域特色與時代發展動向,借鑒“和”理念,將傳統歷史、自然景觀、建筑文化等多種因素,合理共置于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將地域文化與時代特色共融,創造具有獨特藝術生命力的作品,這對城市建設發展具有建設性意義。
(三)城市公共藝術中多種設計元素的“尚和”
城市公共藝術以自身獨特的形式介入城市文化建設中,具有藝術和文化的雙重價值。具有自身特點和生命力的設計作品,必然要融合多種設計元素,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傳統中國元素等多重元素融合在設計中。在多元文化思潮中,傳統城市公共藝術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如何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與新時代社會思潮互融,這是設計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在營造舒適生活環境的同時參與社會塑造人文精神的進程,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建設息息相關,成功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應兼顧傳統的文化、技術、藝術形象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性發展的環保理念融入其中,統籌異質性的多種元素,并使其和諧共存,這正是“和”的本質,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代需求。
二、“尚和”審美觀在城市公共藝術中的作用
城市公共藝術包括歷史背景、藝術發展脈絡、社會時代需求等,中國當代的公共藝術應延續傳統性,融入時代性。
(一)傳統道德觀念的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真善美,中華民族對道德的追求是崇尚“仁、義、禮、智、信”,“尚和”是個體與社會共存的入世智慧。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遵守“仁、義、禮、智、信”,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進行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時要注重入世的內涵,展現城市公共藝術中的人文關懷,考慮不同人群對公共環境的需求,比如兒童游樂主題公園與供中老年人鍛煉的社區公園,在雕塑、壁畫等的內容上要有區別;圖書館與購物中心,景觀小品、雕塑性建筑要區分目標人群而具體設置。另外,“尚和”審美觀還涵蓋禮教文化,這在當代的公共藝術設計中成為了設計師不能回避的因素。從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來看,隨著注重傳統文化的主流意識確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需求包含了地域、人文、藝術形式等多方面,用“尚和”思想來處理公共藝術表現中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等主題,有利于營造社會民眾和諧共處的良好生活環境。公共藝術設計本身具有綜合性,但其核心是為人服務、為社會服務,傳達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存的理念,體現了公共藝術人文化和人性化的特點。
(二)中國歷史、中國故事、中國元素的傳承
公共藝術在表達內容上多使用中國元素、講中國故事、表現中國歷史。在一些城市中可以看到表現中國傳統典故和歷史的公共藝術設計,比如公園壁畫上的臥薪嘗膽、鑿壁借光、昭君出塞等故事,形式上使用了中國元素,如中國結、中國瓷器等。在公共藝術的設計布局上,“尚和”審美觀體現為以中為正,各元素有序而恰到好處,適度而為,比如景觀公園設計目的是使人感受到自然與四季輪回的變化,傳達了天地人和之美,在選址上注重建筑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注重整體格局的內在和諧統一。這種傳承了天人合一、整體和諧的藝術設計,就是“尚和”審美觀的延續。城市公共藝術還可以將文化、地域特色、公益宣傳等主題用中國歷史、中國元素表現出來。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來講好中國故事,是傳承文化的一個新思路。
(三)審美文化的傳承
審美形態上,“尚和”是傳統審美的核心要素,這個理念在城市公共藝術中設計上有兩方面的審美要求。首先,所有表現元素應“和”而有序,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傳統審美的表現形式,任何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必須考慮到該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漢文化崇尚內斂、平和,從民族接受心理上,不能照搬西方開放而熱情的公共藝術表現形式;其次是社會習俗、民族觀念與公共藝術呈現形式之間的“和”,也就是“人和”,簡而言之,就是群眾認同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和表現形式,覺得不唐突,在習俗和心理上能夠接受并認可,設計者不可盲目模仿西方的城市藝術設計,要將西方設計合理地轉化為符合中國傳統審美的形式,這是有效借鑒西方先進設計并合理中國化的體現。此外,傳統美學意蘊的傳承也包含陰陽合一、虛實相濟。陰陽是自然的普遍法則,《周易》中“沖氣以為和”,是數理和諧之美的體現。“尚和”在時間美學上體現為永恒與無限,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和外部世界的多邊無限性存在矛盾對立的關系,“和”在一定意義上彌補了生命短暫,達到了審美形態的永恒,使人的生存有了延續而完整的意義。
三、“尚和”審美觀與當代城市公共藝術融合的時代意義
(一)“尚和”審美觀奠定了文化基礎和民族心理結構
文化包含民族習慣、歷史傳統,其形成本身是一個動態過程,包含了歷史中形成的民族價值觀和審美觀。當代城市公共藝術設計者應順應文化傳承的需求,在“文化認同”背景下,將材料、歷史、色彩、中國故事融合于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上,形成推動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力量。從審美角度而言,人們能從“和”文化中體驗到“美”,才會“以和為美”。“尚和”審美觀根植于中國人內心,蘊含著華夏民族的審美取向和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在當代城市公共藝術中融入“尚和”審美觀,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各種城市公共藝術創意的來源。當代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變,我們在向世界開放的同時,要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取其精華并在文化傳承中將其發揚光大。
(二)城市公共藝術是具有審美與實用、文化與發展、物質與文明等多重價值的載體
將公共藝術設計品放置于公共空間,不僅發揮其美化環境和實用的功能,也需要被群眾理解并認同,才能達到藝術與公眾交流進而為公眾服務的目的,公共藝術是以藝術形式構建與社會群眾的情感聯系進而傳達價值觀的載體。文化與發展是民族競爭力的核心力量,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融入符合國人價值觀的“尚和”觀,體現在公共空間內,能夠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達意蘊無窮的多重價值,這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文化輸出的需要。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對世界各國各民族持友好歡迎態度的禮儀之邦,蘊含“和”文化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時代載體。公共藝術將審美性與實用性相融合,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相融合,是傳達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理念的時代強音。
(三)“尚和”有利于社會穩定
“和”將個人的進步與國家聯系,將天下興亡與個人努力掛鉤。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建立在個人與社會不可分割的前提下,視個人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作為社會的“人”不僅要體現自我意志,更要體現個人的社會性意義,這與傳統“尚和”文化中個人積極入世、為國家效力的理念一致。“尚和”包含個體對自我的認知以及心理上對自我身心獲得的覺察,“以和為美”包含對自我滿足感、自我價值感、價值觀的評判標準,與主觀體驗及社會反饋等心理素質的建立有直接關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就是“尚和”觀念的體現。在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時,要正視事物的差異與矛盾,尊重差異。堅持“尚和”觀念,在國家層面,有利于協和萬邦,建立新型國際關系;在個人層面,有利于個體與社會共同進步。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及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并在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尚和”審美觀體現了文化自信,是當代社會穩定前行、文化輸出的基礎。
四、“尚和”審美觀在當代城市公共藝術的
價值觀意義
“尚和”體現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傳統的價值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在當今信息全球化的互聯網新時代,“尚和合”精神是當代文化認同的基礎,多元文化帶來的多元價值觀導致社會傳統價值觀被強烈沖擊。向傳統文化探尋出路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必須保持自身獨有的審美觀和特質,在拜金主義、懷疑主義、虛無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外來不良文化的沖擊下,才可以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價值。傳統“尚和”審美觀在當代城市公共藝術中的運用,是對民族文化中的藝術品格和精神追求的堅守,也是對當代社會城市精神的引領與塑造。
“尚和”體現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包括家國一體的愛國精神,持中守和、中庸適度、天人合一的中和精神,仁愛忠恕、有容乃大的入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重人輕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一、文質合一的實用精神等。“尚和”體現愛國精神,無論是家國一體的入世理念,還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辯證思維,又或者是物極必反的適度中和理念,在“尚和”文化中,都推崇整體而非分裂、推崇和而不同而非分崩離析、推崇仇必和而解而非仇必仇到底,中國歷史上“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大無畏精神、舍生取義的民族價值觀,無不是以家國和合為前提。“尚和”體現團隊精神,當代推崇合作精神,團隊是一個協作的小群體,各成員要有大局意識、整體觀念、協作精神和服務意識,合作意味著全體成員克服“小我”,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隊“合力”,這種向心力與凝聚力就是形成國家實力的精神內核。“尚和”體現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個體自覺、自立、自強奮斗是修身齊家、和合入世的精神基礎,有自由意志的獨特個體一定會思考人與自我的問題,當個人將價值觀視作行為準則,進而由個體推及整個社會、整個民族時,就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
“尚和”是和諧社會構建的認知基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行”不止指走路,也包括在人在社會所遵守的“行走”規則。“尚和”審美理念在“行”方面的體現,一是個體與他人之間協調有序地和諧共存,這是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處世理念;二是人與自我的和諧,簡而言之就是個人認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同構”理念,傳統文化中貫穿著“和合觀”,和、合、仁、忠、信、義、恕等核心因素以觀念形態與中國文化中的主流意識產生了各種交融與互滲。除了“五倫”關系中的專愛,還體現在“泛愛眾”的理念中。《論語·學而》中的“泛愛眾而親仁”是說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論語·顏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理念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傳統價值觀與“尚和”審美觀是在幾千年來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繼承并傳承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道德觀、價值觀,有利于當代和諧社會的發展,也有利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
“尚和”審美觀蘊含于傳統優秀文化中,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城市公共藝術設計者應多考慮民族文化中已有的歷史淵源和審美心理。首先要借鑒“尚和”審美觀中個體與他人之間和諧共存、協調有序的理念,這也符合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處世理念與“泛愛眾”的仁愛觀;其次是借鑒人與自我的和諧觀,簡而言之就是個人認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同構”理念;最后要借鑒自我、自然與社會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理念,這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有利于順應環境保護的時代理念。在多元文化帶來多元價值觀的時代背景下,分析“尚和”審美觀在城市公共藝術中的意義,有助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傳承路徑。
參考文獻:
[1]孫德明.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