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青
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需要搜集大量的資料,而資料篩選的質量直接決定后續工作成效。如何從繁雜多樣的資料中采選到需要的素材?首先要構思提綱,明確選取內容,并提煉采選的原則與方法,讓編寫者有法可循;其次要明確材料來源,反復核實材料的科學性;最后要符合學情需要,規范使用地理術語,突出育人功能。
擬定采選提綱,凸顯鄉土特色
鄉土地理教材資料的搜集和匯總難度大、耗時長,追求面面俱到容易導致雜而不精。如編寫遵義市新蒲新區鄉土地理教材時,我們最初的材料采選方案涵蓋了本區地理環境的方方面面,擬定了十二個編寫目錄采寫計劃。著手搜集材料時,我們發現部分內容專業性較強、搜集難度較大,且追求面面俱到導致內容范圍過廣、篇幅過長,閱讀效果并不理想。商討幾次后,大家統一認識,決定精編選編素材,以凸顯本地區鄉土特色,如日益凸現的區位優勢、科研為主的新型城鎮、底蘊深厚的沙灘文化等。
明確素材來源, 確保科學準確
我們搜集的材料大多來自文獻、報刊、媒體、政府網站、實地調查等渠道,資料來源渠道的多樣化,也帶來了材料不充分、素材老舊、地圖模糊、數據來源不明等問題。例如近年來渝黔高鐵、貴遵高速復線已經通車,縮短了遵義與重慶、貴陽的交通時長,但是相關報刊資料的報道時間較早,顯示線路還在建設中,材料的描述與現實不符。在搜集溫涼濕潤的季風氣候相關資料時,我們選用了報紙雜志上刊登的遵義市年平均降水量統計表,但是不知道統計數據的具體年份,因而無法核實數據的準確性。
根據教學案例編寫需要,編者要對材料進行甄別、改編、舍棄,反復核實數據的準確性、圖片的真實性。只有確保材料科學嚴謹和數據準確無誤,鄉土教材才能更加規范,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符合學情需要,突出教材功能
鄉土教材作為地理拓展課程,應鮮明體現地理課程的育人功能,材料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規范使用地理術語。不能完全照搬地方志等專業文獻資料,也不能直接使用政府、媒體的語言表達方式。材料使用要遵循教材編寫原則,首先要依據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增設閱讀、活動、思考、作業等環節,采用圖表、文字、漫畫等多種呈現方式,增強趣味性,由淺入深,啟發學生思考,激發鄉土情感;其次要盡可能多地選取易于轉化為圖表的資料,使材料更具有可讀性。
此外,要加強地圖的選用。“左圖右書”是地理學科的基本學習方法,地理教學必須突出綜合性、區域性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區域認知也是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 鄉土地圖的采選難度大,是鄉土地理選材中的難點之一,存在圖片來源不明、模糊不清、缺少地圖基本要素、親自拍攝受設備和攝影技術的限制、圖片不美觀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編者要選取有明確來源的區域地圖,一般選用已經出版的專著中的專業地理圖件或國家指定網站的圖片素材作為底圖,然后通過繪圖軟件,對地圖進行編輯;編者自己拍攝圖片,需要使用像素較高的攝影設備,確保圖片美觀、實用。
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是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受到越來越多關注。選好鄉土素材,用好鄉土案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厚植家國情懷。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黃碩
選好鄉土素材,用好鄉土案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厚植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