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明
“活動育人”實踐體系可以突破學科邊界,有利于統籌學校、家庭、社會多方教育資源,引導教師實現“由關注形式到專注觀念、由樹立育人態度到實現教育理想”的意識轉變,讓學生在體驗中快樂成長、成才。
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新時代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中學加強學校德育工作,扎實推進“活動育人”教育實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
學校構建的“活動育人”實踐體系從問題出發,以讓學生回歸生活為主要方向,遵循“主體參與、合作活動、滲透探究、知行并進”的原則,組建領導小組、德育骨干、全員協同、績效評價四級活動管理團隊,形成全員育人格局。學校分層級確定實踐主題和目標,開發多樣資源和實踐載體,搭建“活動育人”立體實踐模式,連接碎片化實踐活動,形成閉環式整體活動體系,讓學生的直觀感受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自我教育。
統籌實施,整體育人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我們認為,“活動育人”實踐體系應當具有整體性,統籌安排初中三年實踐活動計劃:初一年級以“夢想起航——好習慣成就好未來”為主題,初二年級以“閃光的足跡——我成長,我快樂”為主題,初三年級以“圓夢青春——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為主題。“活動育人”實踐體系注重系統設計,注重全程育人,注重活動的持續跟進,使受教育者在被不斷鼓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強大完善的人格。
與此同時,張家灣中學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制定計劃、建立制度、落實責任、安排課時、完善評價措施,突出整體育人的基本理念。學校組織了融合勞動技術、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等多學科為一體的實踐活動。例如,班主任和體育教師帶領學生登上喜峰口長城,歷史教師為學生講述喜峰口戰役,地理教師為學生介紹長城的地理知識,美術教師展示長城畫卷,語文教師與學生齊誦“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偉人詩篇,音樂教師帶領大家齊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由此,學科內容有機融入綜合實踐活動,德育與學科知識傳授相得益彰,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與傳統文化傳承融為一體。
喚醒主體意識,實現個性化發展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開放的實踐形態和回歸生活的實踐內容是學生主體意識形成的源泉。實踐活動過程是學生體驗多種情感的過程,在實踐中,學生的“知、情、意、行”逐步統一,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升華道德情操。主體參與的“活動育人”實踐為直接德育與間接德育、教授與自省的有機結合開辟了道路,為培育學生知行合一的品質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教育途徑。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師生的文化活動是潛在的課程,本著“關注差異、尊重差異”的教育理念,張家灣中學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創設展示舞臺,構筑學生個性發展平臺。學校開展繽紛多彩的主題活動,如“繽紛三月科技節”“火紅五月藝術節”“璀璨四月文化節”“激情九月體育節”等,這些都是學生期盼的節日,在那時學校會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每一名學生都在“我參與、我快樂、我成長”的主題活動中盡展才華、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在實踐中感受、體驗、成長。
整合多方育人資源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回歸生活的教育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因此,我校“活動育人”實踐體系的資源建設,也緊緊圍繞學生生活進行開發、設計和拓展。
構建德育與教學一體化實踐活動,協同育人。學校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以“大思政”格局為引領,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強化學科德育滲透效用。一是挖掘課堂主渠道的育人作用,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為課堂教學中育人活動的實施提供指導。二是整合跨學科育人資源,把德育實踐活動融入學科教學,讓學科教師參與德育實踐活動,組建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和家長代表共同參與的德育實踐團隊。
啟動社區共建資源工程,創新活動載體。學校“活動育人”體系的資源建設以社區共建、軍民共建、法制共建、文化共建為基礎,積極挖掘社區實踐活動潛能,努力打造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德育環境。例如入學教育在軍營里進行,學生住在軍營、吃在軍營、訓練在軍營,短短幾天的軍營生活,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樹立紀律觀念、形成團隊意識,養成勇于克服困難的良好意志品質,為中學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文明建設活動,學生通過書法、繪畫、詩歌、散文追憶古通州往事,描繪現今社區和諧景象、宣傳文明社區和綠色社區理念。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未成年人專用圓桌法庭,開展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法律的尊嚴,了解司法文化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提升法律素養。學校還開展“故事與原型”重現、“參與與互動”交融活動,串聯歷史、地理、文化等學科知識,指導學生學會“橫向聯想、縱向深入”的閱讀方法與思維模式。
同步家校實踐活動,形成共育網絡。學校建立順暢的家校合作機制,通過家長開放日、寄書信、網絡對話、報喜卡、家訪、編輯《家長之友》班級刊物等形式,建立多樣化、人性化的家校溝通渠道,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和班級管理。學校還開展“學習型家庭”創建活動、“教子有方好家長”評選活動、“家教優秀論文”評比活動,樹立典型,發揮其示范作用。
自主與多元評價,助力主動成長
學校堅持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重視多元評價,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要求,初中學生的思維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在教育過程中,改變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提升教育效果。因此,學校在學生的學習、生活等領域建立起自我評價機制。
多元評價則從最基礎處著眼,從最小事著手,從細微之處設計考量元素。根據學生所在社區,設置社會實踐基地負責人和志愿服務項目負責人,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同時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事務。
通過自我評價和多元評價,學校力圖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他們自發組織社會調查,走訪工廠、農村、商場、養老院、居民社區,配合交警參與執勤站崗工作,參加清掃街道等社會服務,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活動育人”實踐體系可以突破學科邊界,有利于統籌學校、家庭、社會多方教育資源,引導教師實現“由關注形式到專注觀念、由樹立育人態度到實現教育理想”的意識轉變,讓學生在體驗中快樂成長、成才。
(作者系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