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發明


在北京大學靜園草坪北側,矗立著一座由陳云同志親筆題寫碑名的“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碑上鐫刻著“五四”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期間,為中華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83位(其中中共黨員70位)烈士英名,曾任中共北京東區區委書記、北大黨支部書記的彭樹群名列其中。
革命家風潤英才
彭樹群,1903年(另一說是1905年)12月25日出生在江西萍鄉縣蘆溪鎮江霞村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彭氏家族家風優良,人才輩出,是當地名門望族。父親彭汝顏,人稱鏡吾先生,前清秀才,清末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其間際遇黃興、孫中山先生,先后加入黃興領導的興中會和中山先生創建的革命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夕,他隨中山先生回國,從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后,鏡吾先生出任江西省議會議員、任江西萍鄉縣分部長。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因不滿軍閥割據、封建勢力復辟,感慨國事日非,壯志未酬,所以辭官退隱家園,隨身之物僅有書籍和衣物,可謂兩袖清風。歸隱期間,他致力于家鄉教育事業,興辦新制學校,培育人才;倡導移風易俗,宣傳科學,反對迷信,提倡婦女上學和參與社會活動,以求人民身心解放。
正是優良家風的熏陶和傳承,培育了彭樹群生性剛毅、正義大方的品格。彭樹群自幼天資聰穎,1923年從江西萍鄉縣立中學畢業,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甲班,1926年秋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他學習認真刻苦,成績名列前茅,樂于幫助別人,經常鼓勵和幫助同學,深得老師贊許和同學愛戴。1982年,北京師范大學修古藩教授(北京大學學生、彭樹群同鄉)撰文《憶大革命時期的兩位烈士》(北京文史資料選編14輯,1982年)回憶彭樹群:“他沉默寡言,學習孜孜不倦。他最愛數學,認為數學是自然科學之母,無論什么科學都離不開數學,就是社會科學和哲學也不例外。”“他生活簡樸,從不浪費一文錢。他早起晚睡,一心向學。”“無論是讀預科或本科,都是一個刻苦拔尖的學生。”彭樹群廢寢忘食刻苦鉆研,間或吹吹簫是他唯一的娛樂。復旦大學陳珪如教授(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家,彭樹群在北大數學系同班同學,也是彭樹群發展的中共黨員)晚年撰文回憶彭樹群:“北大學習期間,他的成績名列全班第一。”可想而知,能在這驕子云集、人才濟濟的北大脫穎而出,受到同學和老師的一致公認,足見彭樹群的才華天賦和優良品格。
“不從事革命工作,決不能救中國”
其時的北京大學,名師薈萃、學風自由、思想爭鳴,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影響很大。在北大最大的學生宿舍——西齋,住的學生最多,思想觀點交鋒也最為活躍和激烈。各黨各派的思想,經常以“招貼”形式反映在西齋的墻壁上。有時相互辯論,有時也相互謾罵。對于這些爭吵,彭樹群一般不加理睬,認為大多是想出風頭人的胡鬧。他最大的興趣在學問,抱有雄心壯志想在學問方面對國家有所貢獻。但是,他能冷靜地關注時局,對于共產黨的言論表示尊重,對于共產黨員同學做事負責、為人公道、樂于助人的言行舉止頗有好感。1925年孫中山先生到北京后,彭樹群深受影響,其言行有了很大改變。彭樹群不但開始廣泛閱讀進步書籍,參加北京愛國群眾的游行示威運動,而且還經常參加一些革命紀念會和革命活動家的講演會,接受和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由立志做數學家、主張科學救國的書齋學子,逐步向主張革命救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轉變。
信仰一旦接受,便毫不動搖。1926年6月,經北大預科班同學、同鄉湯增璜(后回到家鄉,不幸在革命中犧牲)介紹,彭樹群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彭樹群深入工人群眾做宣傳,書寫革命標語、散發傳單,變得非常忙碌起來,從早到晚很少停歇。對彭樹群來說,上課讀書已不是他的主要任務,他認為主要任務是竭盡全力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爭取國民革命的徹底勝利。為宣傳革命思想,1926年10月,他與北大同學、同鄉肖保璜(參加南昌起義,后調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工作,曾任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報》主編,1931年被捕犧牲,相關材料陳列于江西革命烈士紀念館)和喻德淵(隨李四光從事地質研究,后任長春地質學院院長)等人一起創辦了鉛印小報《萍潮》,針砭時弊,為工農群眾發聲,喚起民眾擁護共和。他撰寫《孫中山與遺老》等文章,頌揚孫中山先生一生主張革命,是真正、徹底的革命,不是從前的改朝換代、驅虎進狼、敷衍了事的革命,尖銳批判那些遺老們是一生反革命……
彭樹群滿懷革命理想,積極學習宣傳革命思想,大力發展黨組織,積極組織學生運動。對于黨對他的要求和黨交給他的各種任務,彭樹群無不銘記在心,全力以赴。為了完成黨的任務,從未顧及個人的安危。有老師和同學勸他:“還是去鉆研你的數學吧,中國的學術界正需要培養你這樣的人才。”面對這些善意勸告,他冷靜而堅定地回答:“我認為不從事革命工作,決不能救中國。國家滅亡了,還搞什么科學?在目前帝國主義勾結利用中國軍閥想吃掉中國的時候,所謂學術救國,只是騙人的鬼話,我們不要上當!”此時此刻,彭樹群已決然要把他的整個生命獻給他所忠誠信仰的事業。
領導工人武裝暴動,罹難北京天橋
1927年春,新舊軍閥因懾于北伐戰爭的勝利及其各地革命群眾運動的發展,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勾結起來,南北呼應絞殺革命。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內政局陡然改變。統治北京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也乘機大肆屠殺共產黨人,鎮壓革命運動。4月28日,李大釗等大批革命同志被殺害,中共北方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白色恐怖籠罩在京城上空。
面對血雨腥風,共產黨人沒有退縮,而是堅持斗爭。7月,革命于艱難困苦之時,彭樹群毫不畏懼,臨危受命擔任中共北京東區區委書記兼北大黨支部書記,負責恢復發展黨組織。1927年中央“八七”會議之后,中共中央派王荷波、蔡和森等組建中共中央北方局,重建和恢復北方各地黨、團、工會組織,并計劃趁奉系軍閥張作霖和晉系軍閥閻錫山混戰之機,發動工人武裝暴動,組織農民戰爭,建立工農兵蘇維埃政權。
9月,中共北平市委進行改組,下設東區、西區、北區、南區、西郊區等五個區委及環城黨組織(鐵路系統),東區區委設在北大西齋。根據中共北方局和市委指示,9月底,彭樹群在北大西齋召開黨員大會,并吸收部分團員參加,傳達部署武裝暴動的準備工作:一旦暴動開始,東區以北京大學為主,主要任務是占領內六區警察署及其所屬派出所,并準備下發一些武器。同時作出預案:如果暴動站不住腳,就將隊伍拉到有群眾基礎的北京城東的豐潤、薊縣、遵化一帶農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農村根據地。
10月10日,北京市總工會在西單藤牌營4號恢復重建,趙銓林任會長,彭樹群調任組織部長。按照上級要求,彭樹群積極參與恢復重建各級基層工會組織,并計劃奉系軍閥敗至盧溝橋時,組織工人群眾拆除鐵路,搶奪槍炮、軍裝、糧食,沒收資本家財產,進行全市武裝暴動。彭樹群還負責起草暴動傳單。
10月15日,南口工會委托工人董建忠到市總工會取傳單,因董建忠未趕上當晚返回南口的火車,欲到西直門外小村親戚家借宿時,不知其親戚家具體住址,便大聲叫喊,驚動了警察過來盤問、搜查,查出了隨身攜帶的傳單,董建忠被捕后叛變,領著警察到總工會所在地抓捕了趙銓林等人。警察還就地設伏,繼而彭樹群等人也被捕。
彭樹群在獄中始終嚴守秘密,絕不透露與其聯系的其他人,保護了一批革命同志。后由于叛徒出賣,彭樹群等人身份暴露。在敵人的法庭上,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主張。兇殘的敵人見威逼利誘無法使其屈服,便痛下殺手。1927年10月25日,彭樹群等10人在北京天橋被奉系軍閥殺害。
彭樹群犧牲后,老師和同學們非常悲痛,北大數學系教師吳維清上課時談起彭樹群,淚流滿面。1986年,北京師范大學陸宗達教授(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同學)撰文《我的學、教與研究工作生涯》(《文獻》國家圖書館,1986年10期)懷念道:“黨內跟我單線聯系的是當時北大黨支部書記彭樹群,他是一個大無畏的共產主義戰士。1927年10月,他被捕后在天橋被殺害了。他一死,我的關系就斷了……”2003年喻德淵百年華誕時,中科院潘云唐教授發表紀念文章《潛心研地質 辛勤育英才》(《教育藝術》,2003年第9期),追憶當年喻德淵和彭樹群等中共黨員到長辛店從事革命的事跡。彭家父子皆忠孝,父親鏡吾先生,為國家前途,投身革命,經歷辛亥革命之敗,軍閥混戰之困,又遭受殤子之痛,國仇家恨,白發人送黑發人,悲憤交加,吐血身亡。彭樹群夫妻伉儷情深,其妻肖而敏得知夫君殉難噩耗后,悲痛之情難抑,終日以淚洗面,雙眼淚枯而瞎,不久化蝶追隨而去。
1979年7月,彭樹群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93年5月4日北京大學95周年校慶,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題寫碑名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落成,彭樹群等83位烈士英名鐫刻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