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亞晶

日本福島核電站內儲存核廢水的罐子
2021年4月13日,在日本福島核事故爆發10周年之際,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向海洋排放含有對海洋環境有害的核廢水。消息一出,引起軒然大波。韓國、俄國等周邊國家均對日本展開強烈譴責!中國對此也表示強烈反對。中國外交部指出,日方不顧國內外質疑和反對,未經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充分協商,單方面決定以排海方式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將嚴重損害國際公共健康安全和周邊國家人民切身利益!但日本置若罔聞,目前已要求東京電力公司以兩年后能開始向海洋排放核廢水為目標,開展具體準備工作。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位于太平洋洋流最強勁的地區,核廢水一旦入海,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10年后將蔓延全球海域。有專家表示,日本核廢水所含的碳14在數千年內都存在危險,并可能造成基因損害。日本此舉無異于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將給整個地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做為世界上公認的垃圾分類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日本此舉重新定義了垃圾分類。可海洋不是日本的垃圾桶,太平洋也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日方處理核廢水,買單的不應是全世界。

日本首相菅義偉

美國總統拜登
日本為何要排核廢水入海?事情雖說起源于一場天災,但后來卻演變成了人禍。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9級大地震,并引發了23米高的大海嘯,巨大的海浪撲向了福島核電站,核電站的所有渦輪機及反應堆自動停止,應急用的柴油發電機停止運轉,冷卻系統全部失靈,可反應堆里的核燃料還在繼續反應,引發了核熔毀,核電站開始劇烈燃燒,燃料廠房多次發生氫氣爆炸,大量輻射氣體噴射到大氣和土壤中。事故發生后,核電站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沒有任何應急操作,甚至向政府瞞報說只是失去了電力,現場一切正常。于是,這場原本只有三級的核事故,被硬生生拖成了七級。兩天后,東京電力才開始用海水冷卻,但此時反應堆已經破損,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外泄,因為措施不及時,冷卻水不但沒能把溫度降下來,反而污染成了具備高度危害性的核廢水。

福島核事故現場
這場核泄漏產生的核廢水中約有62種放射性危害元素,這樣的水每天要產生約140噸。再加上福島核電站臨海、地勢低,每天約有100~200噸地下水源源不斷地流進反應堆。究竟該怎么處理這些核廢水,成為了困擾日本許久的噩夢。日本給出的辦法是用密封的大桶存放,目前福島核電站內密密麻麻擺放的都是廢水罐,大約有1000個。據估算,每個廢水罐只能容納1000~1300噸污水,總容量是137萬噸,可這10年已經積攢了125萬噸放射性核廢水。日本聲稱,預計到2022年秋,福島核電站將無罐可用。然而日本政府卻宣布,將不再建新的儲水罐,要陸續把這些核廢水排到大海中。
事實上,比蔓延更恐怖的,是核輻射的危害。因為就算沒有排核廢水入海,福島核泄漏已經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2012年3月,日本民間團體“母乳調查和母子支援網絡”從9名女性的乳汁中檢測出微量放射性物質碘;2013年,位于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港口中,從試驗性捕獲的魚中檢測出了相當于國家規定值2500倍以上的銫,銫會沉積在骨骼中,長期積累大概率會導致骨癌。很難想象,這些魚很可能已經成了人類的盤中餐;直至今日,福島當地的奶牛身上還會長出白斑,附近的蝴蝶羽化失敗,已經突變,美國的山獅也不能幸免于難;甚至有放射性物質的海水被蒸發到天上形成雨水后造成土地的污染,進而滲入到農產品中,造成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2020年9月,日本首相菅義偉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時,工作人員拿出了凈化稀釋后的核廢水,稱這種水非常安全,可以喝。這是一個展示日本核廢水安全度絕佳的機會,但再三猶豫后,菅義偉拒絕飲用。面對全球媒體的鏡頭,身為日本首相,自己都不敢喝,如今還要讓全世界的人來買單。面對這種毫無責任感與道德感的做法,日本漁民率先在國內進行大規模抗議。10年前核事故發生以后,福島周邊海域漁業捕撈一度停止,至今仍處于試開工狀態,加上近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日本漁業已經不堪重負。如果核污水直接排放入海成為現實,對日本漁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這一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也遭到了周邊各國的輿論聲討,原因很簡單,大家處在同一個地球,同一片海洋。洋流將全球的海洋都連成了一體,當核廢水被排入大海后,輻射元素必然會隨著洋流進行環球旅行,也必然給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帶來影響。受污染的水最終對人體會造成多大的傷害,日本其實已深有體會。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暴發了著名的“水俁病”。起因就是工業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進了水俁灣,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由于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普通的工業廢水尚且如此,更遑論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廢水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日本水俁病殷鑒不遠,當地受害民眾的傷痛還未撫平。日方不應忘卻歷史悲劇,更不應揣著明白裝糊涂。”

日本首相菅義偉參加內閣會議宣布排核廢水入海
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里寫道:“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身處這時代,沒有誰是旁觀者,沒有誰是局外人,那無窮的遠,那無數的生命,都和你我有關。”確實,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是大事,今天日本排放核廢水,明天或許就會引發一場全球風暴。中國有個成語,用來形容日本此舉十分貼切:以鄰為壑。意思是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全球共此涼熱,而日本卻以鄰為壑,普天之下,沒有這樣的道理。
歐美環保組織曾宣稱,中國人每吃一口肉蛋奶,巴西雨林里就會冒出一股煙,他們還說中國新疆的棉花將對世界構成威脅,可當日本要將核廢水倒入大海時,那些平時將環保大旗舉得高不可攀的西方國家以及BBC、CNN、《紐約時報》等媒體卻集體失了聲。實際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起由政府組織的嚴重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劣行為,這種行為完全沒有道德、素質和責任可言,唯有極度的自私和卑鄙。那么為何日本敢如此呢?美國的縱容可以說是主要原因。
福島沿海處在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處,在向東的洋流作用下,這些被傾倒的核廢水,將被長距離帶到大洋彼岸的北美沿海。也就是說,如果核廢水的放射性強,美國(尤其夏威夷、阿拉斯加)將是緊隨日本之后的受害對象,然而美國已經火燒眉毛了,其態度依舊不溫不火。

菅義偉考察福島第一核電站

日本漁民在福島市政府前抗議

核廢水隨洋流污染路徑(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更不可思議的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在社交平臺上為日本背書,“我們感謝日本在宣布排放核廢水這一決定時,做出了透明公開的努力。我們希望日本政府能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保持合作。”美國國務院更發布聲明:“日本權衡了各種選擇和效果,對其決定保持透明,并似乎已采取了符合全球公認的核安全標準的方法。美方期待日本政府在監測這種方法有效性之際,和美方進行持續協調和溝通。”這基本是向世界宣告,美國已經公開支持日本排放核廢水了。
在距離東京奧運會開幕約100天之際,日方宣布核廢水排海決定并得到美國支持。美日兩國的微妙互動在其他國家看來已是司馬昭之心。因為對日本首相菅義偉來說,現如今任何事情都沒有他任期內的這次奧運會重要。8月8日東京奧運會閉幕,9月日本將迎來自民黨總裁選舉,10月很可能就是大選。自民黨贏得大選懸念不大,變數在于誰當首相。也就是說,奧運結束后的自民黨總裁選舉,菅義偉能否連任是關鍵。在兒子長期賄賂官員的丑聞曝光后,目前菅義偉的黨內民調落后于河野太郎、石破茂等人,要想打翻身仗就得出奇制勝。由于疫情影響,這次東京奧運會不接待國外普通觀眾,本國七成民眾也并沒有對此抱太大期望,但若菅義偉利用世人普遍看淡奧運之機,在奧運外交上作文章,也許會逆襲。
面對福島核廢水何去何從這個難題,菅義偉上臺剛10天就去福島核電站視察,用意明顯。宣布核廢水排海之決定,對菅義偉而言,在內政上是一個非常之舉,這一決定同樣需要美國配合,因為核廢水會先波及美國駐日基地和海外領土。于是,趁著拜登政府剛剛定下的印太盟友外交策略需要日本平衡之際,菅義偉讓美方表明態度,可謂趁熱打鐵。
而美國之所以愿意為日本背書,除了平衡太平洋關系等地緣政治因素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對日本的核能產業知根知底。美方對日方排放廢水進度的督查,可以做到同步,因此只需要“持續協調和溝通”,而中、俄、韓等國的技術專家不用說進入日本的核電站考察,就是學習一點日本的核事故處理技術,也是不被日方允許的。日本的核電產業,與核武器技術相關,絕不單純。但無論是技術,還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底線是不作惡,日本和美國卻拋棄了這個底線。
歐美認為日本傾倒核污水的地點在太平洋,一時半會不會影響到大西洋,或認為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流到大西洋時已經稀釋得差不多了,他們不會考慮海洋是全人類的共同家園,他們在環保方面的口號喊得比誰都響亮,但從來沒有真正關心環境污染給地球和人類帶來的深遠影響。因為他們是發達國家,擁有技術、產業結構、碳排放指標領先優勢,他們只想通過環境問題繼續掠奪發展中國家。所以對日本此舉,他們事不關己,甚至還助紂為虐。而美國,習慣了賭徒式冒險,追求的永遠是眼前利益,如果還要庇護日本,搞雙重標準,將來必定自食其果。
日本宣布將核廢水倒入大海后,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又被舊事重提,很多人將日本與前蘇聯對比,并發出疑問,為何日本不向前蘇聯學習?事實上,這不是日本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意的問題。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發出一聲巨響,一個龐然大物在火光中飛上了天空。當地居民在火堆上空,看到了絢麗的“極光”。只不過,這束美麗的光芒,是致命的輻射。幾分鐘內,切爾諾貝利的事故等級就竄到了最高級!它們發出的放射性塵埃的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100倍。這場悲劇讓這片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封鎖近40年,9.3萬人喪生,27萬人被癌癥折磨。在核災難面前,人類的血肉之軀真的不堪一擊,所以任何對核廢水輕描淡寫的開脫,都是幫兇。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后,高空氣流會將核污染擴散至歐洲全境,甚至全球。為了控制污染物擴散,前蘇聯空軍決定以人力從空中投放大量的沙袋、鉛塊以及6000噸的硼砂和混凝土,以封閉裸露在外的堆芯。蘇軍飛行員們出發前就知道,這次任務要面對無形的、致死的輻射。他們飛至高溫和輻射極限的火場邊緣,在這里暴露半個小時就足以致命。執行了幾次任務之后,飛行員們就開始嘔吐,如果再待久一點,輻射就會侵蝕肌肉,灼傷骨頭。然而蘇軍飛行員輪番上陣,在整場救援中,他們足足飛了3000多趟。
在封住的反應堆內,堆芯融化,可能燒穿底部進而污染地下水脈,孕育生命的第聶伯河將被徹底毀壞,從而危及黑海水域。于是,前蘇聯政府決定首先抽走反應堆底部具有放射性的廢水,為此需要熟悉核電站布局的電站工作人員去打開水池閥門,但那里已經被充滿放射性的水所淹沒,可他們沒有知難而退。與此同時,先后有一萬名礦工響應政府的召集,挖掘地下冷卻通道。他們忍受缺氧、高溫以及遠高出正常值的核輻射,最終挖通了一條通到4號反應堆底部的150米地道。“歷史上從來沒有這么少的人,為挽救這么多的人,而直面死亡,并做出了這么偉大的犧牲!”與之相比,在福島核事故中,東京電力公司只有開出一天40萬日元的高薪,才能集齊救援人手。
而且與前蘇聯舉國治理核污染相比,日本處理核廢水的方式著實有點“卑鄙”。日本經濟產業省曾提出5種“可行性方案”:蒸發釋放、電解排放、稀釋入海、先保存再掩埋以及注入地層。有專家指出,采用大型儲存罐在陸地上保管隨后再掩埋是目前最好的方式。而且在福島核電站周邊,有30平方公里的無人區,完全有空間建造更多的儲存罐來存放廢水,最多可以存儲24億升的液體。待到人類科技進一步發展,這些廢水和廢土進行凈化后可再行處理。在過去10年,日方也確實這樣做了(每年至少花費9億美元)。然而,巨大的財政壓力讓日本最終選擇稀釋入海這種讓全球買單的方式。綠色和平日本辦公室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鈴木一枝說:這是“最節省成本的方式”。確實,時間最長的處理方式是蒸氣釋放,需要資金投入最多的是地下掩埋。排污入海無論從時間還是金錢上,都是最“省”的。
或許給日本扔過兩顆核彈的美國以及事不關己的西方能理解日方的諸般無奈,但為切爾諾貝利付出過健康甚至生命代價的人們以及其他周邊國家不會也不應通融。海洋是全人類的寶藏,不是日本的垃圾中轉站。2019年,美國出品了電視劇《切爾諾貝利》,對前蘇聯處理核污染的努力進行抹黑,還將救災的人們蔑稱為“生物機器人”。電視劇在最后評價切爾諾貝利事件時說道:“謊言的代價是什么?并不是它會被當成真相。正危險的是,如果我們聽了太多謊言,會再無法分辨真相。”而這句話,是時候還給日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