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 圖/文

"慈善醫療救助的統籌與聯合"論壇現場

"對極重病人托底救助的對策與路徑"論壇現場
2021年3月1日,由北京同心圓慈善基金會、中國公益研究院、鳳凰網聯合主辦的“2021慈善醫療救助的統籌與聯合暨對極重病人托底救助的對策與路徑”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牽頭撰寫的《我國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剖析與對策研究報告》。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方來英,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北京凌鋒公益金會理事長凌鋒等,對研究報告進行了點評。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長戚學森、北京同心圓慈善基金會秘書長仇序等與會嘉賓,針對慈善醫療救助的統籌與聯合、對極重病人托底救助的對策與路徑等研討主題,進行了主旨發言和討論。
與此同時,部分省市也在積極探索三重保障制度外的再次救助幫扶機制,嘗試推動醫療救助與政府醫療救助的銜接工作。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2018年,230余家社會組織和紅十字會等機構累計開展了500余個慈善醫療救助項目,累計投入近748億元,受益人數達到742.5萬人次。各地的紅十字會、慈善會、基金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也在積極探索,開展多樣化的慈善醫療救助項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救助模式。
然而即便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們依然會面臨大病治療費用普遍較高、極重病患者家庭發生災難性醫療支出風險尤為突出、實際報銷比例低及外購藥等其他不能報銷的費用負擔重、多數大病患者家庭病后無收入、直接非醫療支出負擔較重、病家庭因病產生高額債務面臨居無定所的風險等大病救助工作中的需求與挑戰,這也使得政府醫療救助和慈善醫療救助還有更深入的工作需要開展。
在會議針對“慈善醫療救助的統籌與聯合”的主旨發言中,戚學森表示,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工作中積極探索“救急+解難”的工作模式,針對重大疾病救助的社會需求,于2016年設立“919大病救助工程”。通過整合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大病救助類社會組織、各地媒體、愛心企業及社會公眾等各類社會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利用更多的醫療資源,為貧困大病家庭雪中送炭。截至2020年底,919大病救助工程累計募款金額超過6億元,資助患者1.74萬人次,累計撥付善款5.2億余元,幫助眾多重大疾病的家庭重燃生活的希望,成為各級政府落實健康扶貧工作的有力助手。
而通過多參與慈善醫療救助工作的實踐,戚學森也就具體情況、具體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建立健全慈善醫療救助的政策法規;搭建社會組織內的行業聯合平臺,建立慈善醫療救助的標準體系;建立慈善醫療救助的信息平臺;建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建立對極重病人托底救助的專項社會救助體系等。
醫療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老百姓最為關切的揪心事。政府如何進行頂層設計,商業力量如何援助支持,慈善機構如何兜底保障……在這一過程中,系統集成有利于多方資源協同并進、高效有力地解決大病、重病救助的社會痛點問題。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更多的民間力量可以有序地參與到慈善醫療救助的工作中來,通過健全的大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慈善醫療救助的對接機制,從根本上解決極重病人醫療救助的需求,解決好百姓面對重大疾病時的“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