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輝 錢 庚 王建偉
(1、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測量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430071 2、湖北省地震局,湖北 武漢430071 3、恩施地震臺,湖北 恩施445000)
當地震發生時,架設在各觀測點的數字化形變前兆儀器會記錄到傾斜、應變或應力波動的現象,我們把這種由地震波激發而產生的現象稱為震時形變波,用以區分地震波[1]。地震引起的同震形變波包括了地震破裂及傳播過程中的大部分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估算地震震源的一些參數[2]。
近年來,國內許多同行對重力同震響應特征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是從首波初至、地震頻帶響應、地震面波、同震變形幅度、同震持續時間等方面進行分析。
拉薩地震臺巫繼蘭[3],北京地震臺周江林[4],烏加河地震臺胡瑋[5],漠河地震臺趙建通等[6],分別研究了各自臺站記錄到的重力強震同震響應特征,得出的結果大同小異。
恩施地震臺配備了高精度的gPhone 相對重力儀,同樣具備強震同震響應特征分析。
恩施地震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五峰山,在地質構造上位于上揚子臺褶帶的咸豐復背斜軸部,北北東向恩施斷陷盆地東緣,西距第四紀活動的北北東向恩施斷裂帶約10km。臺站占地面積14000 平方米,臺基為二疊紀石灰巖,巖層完整、堅硬,觀測環境良好,是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簡稱“陸態網絡”)基準站之一。
2009 年5 月,重力觀測山洞開始修建,同年8 月,山洞建成,安裝儀器并且開始運行。恩施臺重力觀測儀器為Micro-g 和LaCoste 公司研發的gPhone 相對重力儀,該儀器采樣率為1 秒,精度可達5.0×10-8m·s-2,系統分辨率為0.1×10-8m·s-2,可控量程為7000mGal,儀器每月零漂小于1×10-5m·s-2,可以保證儀器在觀測過程中依然處于量程范圍內。自儀器開始運行以來,儀器的運行率和連續率均保持較高水平,有利于地殼形變的研究。
本文根據發震時的重力數據震蕩曲線,選取了2020-2021年來國內外發生的5 次6.0 級以上地震,研究恩施地震臺gPhone 重力儀對于不同震中距和震級的地震的同震響應特征,5 次地震的基本參數具體如表1 所示。
北京時間2021 年03 月19 日14 時11 分26 秒,西藏那曲市比如縣發生6.1 級地震,震中距距離恩施地震臺1604.15 公里,地震發生后160 秒后,恩施地震臺gPhone 重力儀開始出現震動,震動形態為震蕩衰減,并未出現臺階等形態,整個震動持續時間為41 分鐘,其中最大波值達到29454.4×10-8m·s-2,最小波值為14250.5×10-8m·s-2,最大幅度達到15203.9×10-8m·s-2,重力觀測數據曲線如圖1。

圖1 2021 年03 月19 日恩施地震臺重力儀觀測曲線
北京時間2021 年02 月13 日22 時07 分50 秒,日本本州東岸近海發生7.1級地震,震中距距離恩施地震臺3073.66公里,地震發生后663 秒后,恩施地震臺gPhone 重力儀開始出現震動,震動形態為震蕩衰減,并未出現臺階等形態,整個震動持續時間為61 分鐘,其中最大波值達到28454.7×10-8m·s-2,最小波值為14805.5×10-8m·s-2,最 大 幅 度 達 到13649.2×10-8m·s-2,重力觀測數據曲線如圖2。

圖2 2021 年02 月13 日恩施地震臺重力儀觀測曲線
北京時間2020 年03 月25 日10 時49 分19 秒,千島群島發生7.5 級地震,震中距距離恩施地震臺4527.35 公里,地震發生后977 秒后,恩施地震臺gPhone 重力儀開始出現震動,震動形態為震蕩衰減,并未出現臺階等形態,整個震動持續時間為263 分鐘,其中最大波值達到22268.4×10-8m·s-2,最小波值為3784.4 ×10-8m·s-2, 最 大 幅 度 達 到18484.0×10-8m·s-2,重力觀測數據曲線如圖3。

圖3 2020 年03 月25 日恩施地震臺重力儀觀測曲線
北京時間2021 年03 月05 日03 時28 分32 秒,新西蘭克馬德克群島發生7.8 級地震,震中距距離恩施地震臺10226.57 公里,地震發生后2207 秒后,恩施地震臺gPhone 重力儀開始出現震動,震動形態為震蕩衰減,并未出現臺階等形態,整個震動持續時間為215 分鐘,其中最大波值達到25616.9×10-8m·s-2,最小波值為16914.9×10-8m·s-2,最大幅度達到8702.0×10-8m·s-2,重力觀測數據曲線如圖4。

圖4 2021 年03 月05 日恩施地震臺重力儀觀測曲線
北京時間2020 年01 月29 日03 時10 分22 秒,古巴南部海域發生7.7 級地震,震中距距離恩施地震臺14413.40 公里,地震發生后3111 秒后,恩施地震臺gPhone 重力儀開始出現震動,震動形態為震蕩衰減,并未出現臺階等形態,整個震動持續時間為135 分鐘,其中最大波值達到14746.0×10-8m·s-2,最小波值為9675.9×10-8m·s-2,最大幅度達到5070.1×10-8m·s-2,重力觀測數據曲線如圖5。

圖5 2020 年01 月29 日恩施地震臺重力儀觀測曲線
本文中5 次地震的同震響應參數如表2。

表2 恩施地震臺gPhone 重力儀對5 次地震的同震響應參數
從表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4.1 恩施臺重力儀完整的記錄了這5 次地震,并且每個地震的同震響應幅度都非常明顯,說明該重力儀對強地震有很高的響應靈敏度。
4.2 5 次地震反映出隨著震中距的增加,重力儀的震動到時也隨之增加,說明同震響應中,震動到時和震中距成正相關關系,震中距越大,震動到時時間越長。
4.3 從1、2、4 和5 號地震可以看出,同震響應的最大振幅,和震中距有著一定的關系,隨著震中距的增大,最大振幅呈現遞減的趨勢,同時最大振幅和震級也有著一定的關系,相同震中距的地震,震級越大,最大振幅也越大,相同震級的地震,震中距越大,最大振幅越小。
4.4 1、2 和3 號地震可以看出,震中距越大,震蕩持續時間越長,3、4 和5 號地震可以看出,當震級相近時,震中距越遠,震蕩時間越短。
4.5 3、4 和5 號地震,震蕩持續時間非常長,超過地震本身震動持續時間,猜測可能是因為這三個地震都屬于遠海地震,發生在海中,地震波引起海水的來回震動,對陸地進行來回的沖擊,導致震蕩持續時間明顯增加。
4.6 本文的研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由于研究的震例較少,再加上地震發生時地下結構的復雜性,并未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結果,這方面需要加強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