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自2015年以來,國家先后發布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和《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意義在于引導和支持學校全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進而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1]。診改主要從學校辦學理念與定位、專業設置與條件、課程體系與改革、師資隊伍與建設、學生提質培優5個層面來開展工作[2-3]。其中專業課程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的主要手段。高職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的核心技術技能課程是石油化工生產技術,通過對該門課程進行課程診改研究與實踐,通過8字質量螺旋的運行,促進課程教學和資源建設、優化師資結構、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等,最終提升學生在石油化工這一職業領域的核心技能。
石油化工生產技術課程是三年制工科類專業必修技術技能課。本課程共170學時,9.5學分,主要面向化工技術職業崗位群。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從事石油煉制,化工產品生產一線的工藝運行控制、生產裝置操作與維護、生產技術及管理等崗位工作必備的基本技術技能,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及新技術學習應用能力、團隊合作、語言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等,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一定的人文科學素養;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等職業意識和創新意識。
本課程以項目為導向,以學生職業能力、素質培養為目標,以石化企業生產手冊及化工總控工(高級)國家職業標準為技術要求,選取典型的工藝運行和產品生產作為模塊,在體現石化企業工作情境、真實生產流程的化工仿真實訓室和模擬工廠教學,使學生熟練掌握典型工藝操作、DCS仿真開停車等技能。使學生了解專業概況,對今后從事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有初步了解,逐步培養學生的崗位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
本課程內容共包含九個項目,以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采用理實一體的教學方法,面向化工類專業學生。有半實物模擬仿真工廠和智能化模擬工廠等實訓室作為依托。已有課程標準、授課計劃、任務書、考核表、教案、活頁教材、視頻、動畫、圖片等資源。部分項目實訓室、線上教學資源、校本教材等還有待完善。
石油化工生產技術課程主要從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和資源建設等方面入手進行診改,使本課程達到建成師資結構合理、教學內容夠用,教學方法多樣,教學效果良好的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的目標。(1)課程培養目標:通過對石油化工企業崗位進行調研將教學培養目標分解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滿足課程在專業中的定位要求。(2)課程設計目標:包括內容目標、方案目標、評價目標,依據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目標進行課程設計,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3)課程內容目標:按照石油化工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選取課程教學內容。引入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化工行業標準,教學中用經典工藝發展史、勵志人物事跡進行課堂思政教育。(4)課程團隊建設目標:引入企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鼓勵教師企業實踐,努力建成“雙師型”課程教學團隊。(5)教學條件目標:包括先進型、開放型、共享型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目標,能滿足課程理實一體及校內外培訓的教學要求。(6)資源建設目標:包括課程網站建設目標、微課建設目標、資源庫建設目標,能滿足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要求。
石油化工生產技術課程的標準鏈如圖1所示,主要是依據石油化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省級精品在線課程建設標準,進一步完善各項標準。保證該課程在課程建設、教學過程、教學團隊培養、質量管控等方面的規范化和可持續提升。

圖1 石油化工生產技術課程標準鏈
(1)課程團隊建設。團隊帶頭人要不斷加強對學校和企業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密切與企業的聯系,有效組織課程教學團隊開展課程標準的制訂和課程資源建設工作。聘請企業技術專家實質性參與課程建設,開展教學方案的規劃和設計,擔任專業技能課程教師。團隊教師要積極下廠頂崗鍛煉,豐富企業工作經歷,提高實踐能力,努力建成“雙師型”課程教學團隊。
(2)課程內容優化與改革。打破傳統理論教學為主的風格,選取典型石油加工工藝和熱門化工產品生產工藝作為教學項目,不斷融入行業發展新動態、新技術,融合課程思政,形成以任務為驅動,項目為載體,與時俱進的系統化教學內容。
(3)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探索以實踐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方法,教學做三位一體,實踐中穿插理論與課程思政,理論包含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做中學的樂趣。
(4)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積極完善課程教學資源庫,豐富線上教學資源;積極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課程中的一部分內容作為在線學習部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編寫符合三教改革要求的“崗課證”融通的校本教材。不斷修訂,更新,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擴建石油化工技術專業實訓室,在原有實訓條件的基礎上,增設柴油加氫、催化重整模擬工廠,增購配套電腦。加強實訓室內涵建設。編寫化工仿真操作、石油化工生產技術、油品分析課內實訓的專業實訓材料。制定實訓室操作條例,規范實訓室管理制度。
(5)考核體系改革。本課程學習評價采用階段考核評價、綜合考核評價兩方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階段考核包括技能考核和素質考核兩大方面,所得成績匯總到一張考核評價表中,與綜合評價成績加權得分為總成績。做到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體現理論、實踐一體化。
課程建設以內部質量改進螺旋為課程改革的動力,以建立課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為抓手,通過建立常態化的課程質量改進螺旋,進行課程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和完善,努力構建針對課程質量提升的“目標、標準、設計、組織、實施、動態循環(監測、預警、改進)、診斷、激勵、學習、創新、改進”的8字循環型內部質量改進螺旋,如圖2所示。

圖2 8字型質量改進螺旋
經過一輪的診改,石油化工生產技術課程初見成效,目前,課程組的主講教師均為“雙師型”素質教師;課程教學條件能滿足“理實一體課程”教學需求;建成并投用有智能化模擬工廠、常減壓半實物仿真工廠和柴油加氫仿真工廠三個實訓工廠;該課程采用自編校本教材。課程內容中引入思政元素,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線上教學資源正在建設,課程教學方法加入更多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在線下隨時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線上教學平臺具有直播、在線學習、考勤、主題討論等多種課堂互動活動,通過統計學習行為、在線測驗、考試等功能驗證,該方法教學效果較好;接受校級、院級兩級督導,注重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了整改,形成對課程教學質量的全方位監控和閉環反饋。該門課程被認定為省級線上精品課。
課程診改任重道遠,未來努力方向將繼續搜集身邊課程思政素材,引入企業文化,擴充課程外延的內容,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互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入競爭機制,可以適當采用競賽的模式促進學生學習,增加模擬工廠的操作訓練,為學生日后角色的轉換做好準備。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將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通過翻轉課堂,大力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多元化考核辦法實現課程考核評價由傳統的單一考核模式向綜合考核評價轉變,更加真實有效地反映教學效果;教師走進工廠,企業專家走進課堂,打造“雙師型”素質的教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