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人生,哲理人生。我們可以從豐富的藝術哲理中發掘生活的意義,感悟藝術的精神,拓展對自我和外界的認知,探討生命的真諦。
宋徽宗:千古畫帝
宋徽宗趙佶,是北宋第八位皇帝。他15歲時就表現出對藝術的熱愛。論茶道,他寫出了《大觀茶論》,確立了品茶的最高表現形式,突破了“飲”的界限;論書法,他獨創“瘦金體”,《草書千字文》被稱為絕世墨寶;論繪畫,他的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畫,無所不精……
宋徽宗舉一人之力,引領了精致文雅的美學新潮流。他開創了中國花鳥畫創作的新時代,創造了被后世盛贊的“宣和院體”宮廷畫派。南宋鄧椿《畫繼》開卷第一句“徽宗皇帝,天縱將圣,藝極于神”,更是直接把宋徽宗的藝術地位和繪畫才能抬高到“圣”“神”的位置。但在他統治期間,金人大舉入侵宋朝,攻陷都城開封,史稱“靖康之難”。趙佶本人亦備受離亂之苦,遠離故土成為俘虜,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8年。
關鍵詞
才華與位置 藝術創造 審美情趣
楊麗萍:生而為靈
2012年,楊麗萍以舞劇《孔雀》,完成對舞臺的告別,退居至幕后。當人們的關注點還集中在名利上時,楊麗萍關心的卻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東方文化如何被世界認可以及人類生命的進程。
多年來,楊麗萍一直行走于民間,挖掘蘊藏于民間的音樂舞蹈與民俗文化,通過現代審美和科技的介入、整合,打造全新的藝術作品,將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傳統地域文化與當代社會文化環境完美結合,讓現代人重新燃起對于傳統文化的強烈共鳴。楊麗萍是一位優秀的文化繼承者,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創造者,她的作品無一例外都保存了文化的根脈,保持了土地的氣息與原始的生命力,渾然天成,自然唯美。
關鍵詞
民族文化 傳承創新 自然與藝術
裘繼戎:流行與戲曲的結合
裘繼戎出生在梨園世家,是京劇裘派嫡系第四代繼承人。少時的他就顯露了京劇方面的天賦,嗓音高亮且童音未脫,做、表落落大方而稚氣時現,一出出裘派戲被他唱得韻味有加,虎虎有生氣。他醉心于多樣音樂、舞蹈,經不斷嘗試,創造了以傳統程式為主體,獨立成秀,頗受好評。
2020年12月31日,B站跨年晚會播出后,裘繼戎主演的《驚·鴻》好評不斷。為了籌劃好這場表演,上百人和裘繼戎一起,用一百多天細細討論要選哪些戲曲段落——音樂要如何銜接,邏輯怎么分前后,演員怎么聚齊,又如何保留原汁原味,協調傳統與現代。裘繼戎和導演組一點一點磕下來,學身段,編配樂,安排陣容,粘合現代與過去,最終在晚會上呈現出令人驚艷的表演。
關鍵詞
傳統與流行 精益求精 推陳出新
鮑勃·迪倫:蛻變人生
鮑勃·迪倫,美國音樂人,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現代流行文化史上,他是一位無可比肩的巨人,影響力逾越半個多世紀。早在獲諾獎之前,他就獲得過“新聞界的奧斯卡”普利策獎(2008)的特別嘉許,因為“歌詞帶著濃烈詩意,對音樂及文化有巨大沖擊”。
當年迪倫以民謠出道,大獲成功后,陷入了職業生涯的迷惘低潮期,甚至一度想退出樂壇。《Like a Rolling Stone》是他在低迷中所作,是給自己打氣鼓舞,也是為未來漫漫前路鼓勁——無論境況如何,也要堅毅前行,“像滾石一樣”。單曲推出后,大獲成功。鮑勃·迪倫的風格完成了從民謠到搖滾的蛻變。在2014年的拍賣中,他的歌詞手稿更是拍出了200萬美元的高價,這也是流行樂史上的最高紀錄。
關鍵詞
音樂人生 蛻變 堅定目標
藝術是人類的天性。
——〔愛爾蘭〕伯克
偉大的藝術從來就是最富于裝飾價值的。——〔英國〕毛姆
藝術是一種是我們達到真實的假想。——〔西班牙〕畢加索
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古希臘〕蘇格拉底
事物的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覺。——〔德國〕叔本華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印度〕泰戈爾
亞里士多德: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和柏拉圖、蘇格拉底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恩格斯稱他為“最博學的人”。亞里士多德一生勤奮治學,從事的學術研究涉及到邏輯學、修辭學、心理學、政治學、美學等,寫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百科全書》,據說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論》《形而上學》《詩學》等。他的思想曾經“統治”歐洲,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幾乎改變了全西方的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創辦了自己的學校——呂克昂學園,主張對青年學生必須進行“智育、德育、體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劃分年級的學制。作為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獨特的,他的教學方式是教授式的。他講課時有一個習慣,即邊講課,邊漫步于走廊和花園。因此,他的哲學也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漫步的哲學”,他的學派也因此得名“逍遙學派”。
關鍵詞
博學 青年教育 西方哲學
羅素:癡迷理性
羅素,英國哲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羅素因為主張和平而被劍橋大學開除,便將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大學校園,成為一名周游列國的學者,受到了全世界的熱烈歡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羅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神秘主義與邏輯》。在這本書中,羅素認為神秘主義完全不合邏輯,他對科學大加稱贊。在他看來,世界的苦難主要源于神秘論,源于思維模糊,道德的第一定律應是清晰地思考。數學的嚴謹與客觀使羅素癡迷其中,他的雄心抱負是,將一切哲學簡化為數學形式,抽出所有具體的內容,并將之壓縮為數學。
關鍵詞
科學 理性思考 信念堅定
陳嘉映:哲學的核心是求真
陳嘉映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由他翻譯的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在國內發行量超過20萬冊,震驚中外學者,他也被學界稱為國內最可能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在他看來,哲學是以說理的方式達乎道。而道,是個人精神生活和世界客體相通的一種狀態。
當被問及哲學中是否存在某種核心的東西時,陳嘉映的回答是“求真”。他認為如果存在這種核心,那應當是一個人意識到自身真的人格、真的自由意志,并嘗試過真的生活。他也曾在自己的書中提到,“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問題,還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不在于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不是選對或選錯人生道路的問題,還是行路的問題——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這條路該怎么走:我們是否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
關鍵詞
求真 思考 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