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中國始終秉持和踐行“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發展理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積極推進北斗系統國際合作。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攜手,共同推動全球衛星導航事業發展,讓北斗系統更好地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標志由正圓形、寫意的太極陰陽魚、北斗星、網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等要素組成。圓形構型象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圓滿”,深藍色的太空和淺藍色的地球代表航天事業。太極陰陽魚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北斗星是自遠古時起人們用來辨識方位的依據。司南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導航裝置,兩者結合既彰顯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又象征著衛星導航系統星地一體,為人們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的行業特點,同時還寓意著中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名字——北斗。網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代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放兼容,服務全球。
知識拓展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又作瑤光)七顆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屬于紫微垣的一個星官。《晉書·天文志》記載,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會出現在北半球天空的不同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定季節。古籍《鹖冠子》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史記·天官書》中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記,皆系于斗。”指出北斗是定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的標尺。
北斗星旋轉對應一日一月一年。在地球上觀察,以北天極為中樞劃分為子、丑、寅、卯等12宮的空間區位,北斗七星繞之旋轉,其每月、每日、每時所現天象,如同時鐘之時針、分針、秒針按各自的規律移轉,而太陽每日、每年,月亮每日、每月的周期性變化的天象也有鐘表歷法的作用。古人通過對這一日月時、北斗星等運行規律性及循環周期,抽象出十天干十二地支來紀歷。
精段選讀
“北斗”引領正確價值導向
◎楊維立
中國北斗,見證著中國智慧,閃耀著中國科技。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談及北斗的成功秘訣時,首先提到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北斗人“懷揣北斗報國情”。北斗三號系統的組網,意味著中國和全球公眾可以享用由北斗三號系統提供的種種服務,如導航、定位、國際搜救等,彰顯了“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見證了奮斗者的足印,標注了未來接續奮斗的征程。
星河燦爛,北斗閃耀,55顆衛星各司其職,分別承擔著不同的任務。“萌星”是北斗全球組網的主力隊員,靈活小巧、覆蓋全球;“吉星”則始終隨著地球自轉而動,在導航、通信、電力、金融、測繪交通等領域,為祖國發展建設默默奉獻;“愛星”單星覆蓋區域較大,作為高軌道衛星,信號抗遮擋能力強……“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不可或缺。它激勵著每一名青年學生要像衛星一樣,心懷大局意識,甘當平凡的“螺絲釘”。
未來,無論身在何方,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青年都要自覺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黨和國家的需要聯系起來,把個人的人生追求與事業的發展需要統一起來,發揚“螺絲釘”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全力扮演好屬于自己的那一個角色。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
(摘編自《北京青年報》2020年7月8日)
中國北斗,寫照自主創新的志氣
◎張 凡
中國的自主創新再次取得里程碑式成績——中國北斗,星耀太空!不久前,伴隨著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收官之星”成功布陣太空,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河漢縱且橫,北斗橫復直。”自古以來,北斗七星就是中國人辨明方向、把握時節的標志。如今,一顆顆北斗導航衛星閃耀天際,組網形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人類提供一流的衛星導航服務,指引著人們追逐夢想、走向遠方的腳步。北斗導航系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充分彰顯了中國智慧、中國速度、中國精度,為世界衛星導航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更說明只要矢志創新,中國完全可以自主掌握核心技術。
作為中國自主創新的結晶,北斗導航系統的發展歷程,濃縮著中國科技創新的不凡之路,寫照著中國人向著星辰大海進發的不屈志氣。正如北斗一號衛星總指揮李祖洪所說,“北斗的研制,是中國人自己干出來的。‘巨人對我們技術封鎖,不讓我們站在肩膀上,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成為巨人。”今天,北斗導航衛星單機和關鍵元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北斗導航系統為我們帶來的將不僅是更精準的定位、更精確的數據,更是充足的戰略底氣和安全感。
如今,世界上已經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使用北斗導航系統,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正在隨著“太空橋梁”不斷延展。未來,閃耀在蒼穹的北斗衛星,也將引領人類的夢想和腳步走向更遠的遠方,為繪就一個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應有的更大貢獻。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年7月3日)
銳意進取 擁抱創新
◎向賢彪
新生事物的萌芽、成長,離不開人的創造力。對待新生事物的態度,其實也是對待人的態度。北斗初期的“全數字化”方案,是3位20歲出頭的小伙子在10多平方米的倉庫攻關出來的;領先全球的星間鏈路,是29歲的康成斌提出并驗證的;被稱為“北斗專列”的長征火箭,其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
今天,當初的北斗年輕人已挑起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大梁。有人統計,在自然科學領域,人的“最佳創新年齡區”在25~45歲。正因此,我們要用欣賞和贊許的眼光看待青年創新創業,敢于放手支持青年人在關鍵崗位擔當大任,讓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時代的榮耀屬于創新者。放開“思維韁繩”,打破思維定式,以寬廣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新生事物,以進取的精神培育新生事物,那些“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就能得到滋養、向陽生長,終成“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美景象。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