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的語言,總的要求是準確、簡潔、富有表現力。無論是事物說明還是事理說明,抑或是科學小品,都不能例外。準確、簡潔,是說明文語言最本質的特征。
從說明文的主要功能來看,說明文主要是傳播知識的。要使說明文傳播的知識準確無誤,就必須使用準確的語言,冷靜客觀地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要使說明文傳播的知識通俗易懂,說明文的語言就必須簡潔。此外,一篇具體的說明文,由于說明對象、閱讀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其語言既可以平實,也可以生動活潑。
一般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對說明文語言特色進行評析:
1.評析整篇文章的語言特色。
準確是說明文的共同特點,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是針對不同語言風格來談。答這種評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題目,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比如可以選擇一句話作為例子。規范性的答題格式如下: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語言準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的特點。如“……”一句,就準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評析具體篇、句、詞的語言特色及其作用。
如:“加點字詞有何作用?”“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加點詞語能否刪去?”這種題目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有時是語言的生動性)這一特點答題。答這種評析具體篇、句、詞的語言特色的題目,一般先解釋該詞語的含義或明確詞語在句中的限制程度、范圍、時間或推測等作用,點明這個詞語在具體語境中說明事物特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如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然后說明去掉、替換該詞語后帶來的不良后果(不符合實際、不準確、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太絕對等)。
(2020年吉林卷中考題)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會意字
①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會意字,形象反映了殷商社會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狀況,對甲骨文字形體進行考古學研究,是釋讀甲骨文字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②先說一下象形字。
③殷人形象地描摹實物的形狀,產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戈”字(見圖1),上部橫道,代表著戈頭,豎道是戈柲(bì)即戈把,是木頭做的。殷代的戈,戈把長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左右。甲骨文的戈應源于這種安上木柲的銅戈。殷墟墓葬出土的銅戈,大多數都只剩下銅戈頭,沒有木把了。
④簡化、線條化表現實物形狀,產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弊郑ㄒ妶D2),是簡化了的牛頭正面形,是牛頭線條化的一個表現。殷墟54號墓出土的銅牛尊,為水牛的形象,體態肥碩,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兩只大角呈圓弧形向后伸展,雙耳上豎。牛尊身軀布滿了紋飾,非常漂亮,可謂國寶級文物。
⑤甲骨文“萬”字(見圖3)像蝎子,后來借為數字的萬字。殷墟侯家莊M1001號大墓出土一件殘骨笄(jī),俗稱骨簪子,骨笄頂部的形狀,與甲骨文的萬字輪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蝎子頭前的一對拱鉗。殷人憑借對客觀世界的細致觀察,造出這樣的象形字。
⑥下面我再介紹一些會意字。
⑦甲骨文的“為”(為)字(見圖4),像人手牽著大象,表示有作為的意思。西北岡王陵區發現兩個埋象的坑,一座埋一匹象和一個人,另一座只埋放一匹象,是亞洲象的幼象。象的前肢上面還有一只小豬的骨骼。此坑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是象脖子旁有一個銅鈴鐺,表明了這是被人馴服的象。殷商時期,中原地區包括安陽一帶,氣候比現在暖和,也有象活動。為字的形體及《呂氏春秋》有“殷人服象,為虐于東夷”的記載,表明殷商人已經能夠馴服和駕馭大象了。
⑧“夫”字(見圖5),像人的正面圖形,頭上有一個簪,也就是笄。這個字也是會意字,古代的男子成人后要束發加冠,笄是束發的用具。
⑨殷墟出土了數以千計或上萬件骨笄和少量玉笄。一般來說,貴族用玉石做的笄,普通平民、奴隸用骨笄。殷代的男子用笄,一般為一人一根。后岡發掘了一個圓形祭祀坑,里面有三個人牲,頭頂插一根骨笄。郭家莊M160墓,發現有三個男性殉人,頭頂上也只有一根骨笄,說明當時的男子,是一人只用一根骨笄或者玉笄的。
⑩由此可見,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和會意文字,記載了人類發展的歷史,傳承了人類的智慧。
(選自《新華文摘》,有刪改)
借鑒
品析并寫出第③段畫橫線的句子中黑體詞的表達效果。
解析:說明文中,由于限制性詞語的運用,能夠在范圍的大小、程度的深淺、數量的多少等方面表達得恰如其分,說明非常準確嚴密。這也是中考說明文語言內容考查的重點?!按蟾拧北硎就茰y,估計。這樣用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嚴謹(密)性。
技巧
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性最本質的要求是符合客觀事實,體現在文中一些表時間、表數量、表程度、表范圍等詞語上,因此研究體會這些詞如何準確嚴密地說明事物的形態、性質、成因、功能,有助于我們感知和理解被說明的對象。
表示時間、數量、程度、估計、范圍和頻率等限制的詞有:(1)表限制時間:已經、一直、早已、一向、目前等。(2)表限定數量:多、有余、很少等。(3)表限定程度:最、比較、非常、相當、很、尤其、稍微、更加、幾乎等。(4)表估計或推測:大約、可能、左右等。(5)表限定范圍:全、都、大部分、總共、少數等。(6)表頻率的詞語:屢次、往往、常常、經常、通常、總是、有時等。
植物也“聊天”
①遇到家族親屬,會親切地打個招呼,還會協調關系避免“窩里斗”;遇到競爭對手,就迅速地威脅警告,并釋放毒素抑制對方生長。
②你能想象嗎?做出這些反應的是平時看上去仿佛很安靜的植物。在看不見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們的世界很“熱鬧”。
③研究發現,相鄰植物可以通過釋放化學物質,進行對外交流。這種由化學物質主導的對外交流,可以改變植物生長的微環境,調節養分供給,甚至影響產量。以中國南方經常相鄰種植的花生和木薯為例,我們來看它們是怎么交流的。
④木薯先從根部向土壤中釋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這些信號后,就釋放相應的乙烯。在乙烯影響下,花生會主動縮減植株的繁茂程度,優先保證果實的養分供給。同時,乙烯還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對氮、磷等有效養分的吸收率,進而提高花生果實的飽滿程度和產量。
⑤此外,植物還可以對外發送物理信號(聲信號、點信號等)進行交流。澳大利亞生物學家的實驗證明將羅勒栽種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長勢就會變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開,胡椒依然能保持這種變化,這是植物的聲信號在發生作用。
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幫助下進行交流?!拜私z子”就是一個熱情的“送信使者”,比如當昆蟲侵害某植物的時候,該植物就發出抗蟲信號,通過菟絲子將信號傳輸給其他植物,提醒它們戒備,增強抗蟲力。
⑦除了進行交流,植物還能通過感知鄰居發出的信號來決定是戰是和。如小麥一旦感知到相鄰的不同植物達到一定的密度,威脅自己的水分和養分吸收,它就會開始大量分泌一種物質抑制其生長,就像是拿起武器發動戰爭。反之,則和。對水稻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有親緣關系的水稻種植在一起,根系會盡量小心翼翼地避開彼此,最大程度減少競爭,非親非故的水稻種植在一起則相反,它們的根系會扎得更深,極力侵入和擠壓對方的生存空間,抑制對方生長??茖W家用確鑿的證據表明,植物也有親疏觀念并具備相應的辨識能力,對內相互協調,對外擴張領土。
⑧科學家通過關注植物的“聊天”,破譯植物語言,將適宜合種的植物相鄰種植,抑制病蟲害,增加植物產量,促進農業生產。
訓練
1.第②段的“熱鬧”在文中的意思是
2.第⑦段中“極力”一詞不能刪除,為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