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利
內容介紹
先秦時代是中國思想最開放的時代,這個時代處于奴隸社會,很多制度還不成熟,于是便誕生了許多不同的思想,出現了眾多思想流派。他們都擁有著各自的思想學說,最終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下面簡單介紹諸子百家中影響較大的幾家。
儒 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人治,強調道德感化,主張以仁禮治國,以德服人。孔子的仁禮思想、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立身行事以及“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等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后世的歷代賢者也進一步增添完善了儒家的思想。
道 家
代表人物:老子、列子、莊子
代表作品:《道德經》《列子》《莊子》
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于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家觀點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墨 家
代表人物:墨子
代表作品:《墨子》
墨家提倡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后期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法 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悝、商鞅
代表作品:《韓非子》
法家在政治理論上主張變法革新,要求加強君權,提倡以“法治”代替“禮治”,積極發展封建經濟,鼓勵“耕戰”,力求做到“富國強兵”。
雜 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代表作品:《呂氏春秋》
雜家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期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精品閱讀一
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語堂
盡管孔子缺點難免,言行不一,經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強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論語》中記載的許多格言,只有當作孔子與其親近弟子之間輕松幽默的談話來讀,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弟子在鄭失散。有人看見孔子站在東門,便告訴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他們重逢后,子貢把那人說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孔子,他強自掙扎,時而得意,時而沮喪,但總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這是真實的孔子,他并不是一些儒家學者和西方漢學家欲使我們相信的那種圣潔完美、無可指摘的人物。
實際上,人們只有通過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鑒賞他的人格美。他的幽默不是莊子式的睿智和譏諷,而是和藹可親、聽天由命的,這更具典型的中國特色。在我看來,孔子的偉大不在于他是社會公德的光輝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廬便殺少正卯的激進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
《史記》記錄他一生中這段時期的事跡,其動人心魄的力量,可與《新約·福音》寫客西馬尼園的一段相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調結尾,因為孔子總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時,孔子周游列國,想找到信任他的統治者,讓他掌權,結果四處碰壁,飽受羞辱。他兩度被捕,還曾與弟子挨過七天餓,因為他像瘋狂的預言家一樣游說各國,而得到的卻是輕蔑、嘲笑和閉門羹。這時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據說孔子“仍舊講誦弦歌不衰”。
那時孔子及其追隨者發現自己困于陳蔡之間,他們當時的談話深深感動了我。這是孔子一生的轉折點,從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鄉魯國致力于編著書籍。
孔子在雨中歌唱,誰能不為雨中高歌者所感動?他在那里,帶著弟子漂泊荒野,無計可施,無路可走。他們像一群難以言狀的叫花子或流浪漢,但他仍會開開玩笑。他沒有憤怒的情緒。我不明白,中國畫家為什么不繪出一幅最能表現孔子其人的荒野圖?
(選自《讀者》2020年第14期,有刪改)
賞讀感悟
作者以孔子在逆境中“仍舊講誦弦歌不衰”的經歷,表現他樂觀豁達、從容不迫的人生態度,刻畫了一個具有幽默感的孔子,視角新穎,見解獨特。
精品閱讀二
四面看莊子
◎流沙河
莊先生的為人,概言之,四句可以說透。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雉。四曰修養,謹守心齋。
“環中”一詞,《莊子》書中兩見。見于《內篇·齊物論》者云:“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見于《雜篇·則陽》者云:“得其環中以隨成。”莊先生用一只圓環比喻社會。人間一切沖突搏殺,你死我活,血濺淚灑,皆在環上進行。環上每一點都可能成為斗爭雙方之任一方的立場,所以你不要站上去。環上既然站不得,有危險,你只好懸浮在圓環中的空虛處了,這就是“得其環中”。環上是非無窮、矛盾無窮、斗爭無窮,都拿你莫奈何,你就能夠活滿天年,不亦樂乎。待到亂世轉入治世,你仍須謹守環中的空虛,切勿蹈實。環上的是非,你不必參與。對事物的演變,既不應去推動,也不應去抵制。最好是順其自然以成之,這是“隨成”。用儒家觀點看,莊先生太滑頭,算不得大丈夫。
“無為”一詞,《莊子》書中頻見。無為絕非袖手不做事。你要吃飯穿衣、娶妻養子、成家立業,哪能不做事呢?無為的這個為,相當于加人旁的那個偽。偽者何?人為也。不要沒事找事,憑你那古怪的思想,今日紅花,明日紫草,做不完的社會實驗,違戾自然,折騰百姓。這是對官說的。你若做老百姓,亦宜各治其事,少去管東家長西家短,這也是無為嘛。作為行事接物的方法,無為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不要違反規律肆意妄為。不過,用激進觀點看,莊先生太保守,算不得革命家。
“澤雉”一詞,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今呼野雞者是也。野雞覓食林中,十步才得一啄,百步才得一飲,十分勞苦。雖然勞苦,也不愿被關入養禽苑,不愁覓食,精神旺盛,但是不自由,終歸不快活。莊先生的理想就是做一只自由的野雞,再勞苦也心甘情愿。用市儈觀點看,莊先生太愚蠢,算不得聰明漢。
“心齋”一詞,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是指心靈的大掃除。心靈塞滿種種成見、種種欲望、種種俗情,便昏暗了,這和房間塞滿家具,室內光線便昏暗了道理一樣。家具搬走了,房間騰空了,室內就亮了,這便是莊先生“虛室生白”之說。所謂道德修養,絕不是叫你往腦袋里塞,愈塞愈滿,而是叫你往外掃,愈掃愈凈。心齋須用減法,修養并不麻煩。用實惠觀點看,莊先生太自苦,算不得享福人。
莊先生為人既然是這樣,必然上不受青睞于廟堂,下不被擁戴于閭閻,唯有貧窮退隱一途,愈走愈窄。他在世時,名利兩空,一樣也未撈到,已經非常寥落。身后寂寞,意料中事,無怨無尤。
(選自《莊子閑吹》,有刪改)
賞讀感悟
本文從莊子的立場、方法、理想、修養四個方面來審視莊子。莊子主張遵循客觀規律,追求人格與精神的自由,追求道德修養,因此千年以來莊子從未退出人們的視野。他這種與世無爭、自苦的處世態度也為許多“聰明漢”所不齒,所以他的潦落、寂寞也是注定的,但他依舊無怨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