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筆





糧食問題是如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雜交化、轉基因化成為了當前農作物種子發展的趨勢,然而如果僅有雜交品種,對糧食生產來說并不算“好事”。保留傳統種子,不僅可以在以后若遇天災人禍時使種植者有所“備份”和補救余地,也能為未來農作物的育種和栽培提供更多可能。毫不夸張地說,保護種子的多樣性就是在為人類的未來“買保險”。而保護種子多樣性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最原始、自然的辦法——播厥百谷,藏種于民。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種子的生長傳承與人類的血脈相承正同時進行著。順天應時,躬耕大地,是數千年華夏文明、浩浩歷史長河中流淌不止的農耕智慧。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我輾轉于中國六省十二個傳統農耕村落,記錄下當地農人對傳統文化、種子文化的理解與信仰。在我的行攝“足跡”里,有見證了八千年農耕文明的粟米黃,亦有江南水鄉的稻花香;有加澤大山深處的摩梭人家,亦有為“旱作梯田”奉獻過青春的留守老人。
扛著腳架,背著相機,走遍這些村落,不只為銘記一顆種子的生命“歷程”,更為了留下農耕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些村落里的故事平凡樸素,各成其美,在鏡頭下凝成一幅幅動人心弦的民俗圖畫。
建于北宋前,依畔金沙江,擁有古老納西文明的麗江自然村吾木,曾是古代商人的必經之地——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沒有機械化的運輸設備,田間勞作全靠人背馬馱,在這里我終于體會到了“望山跑死馬”的真諦。納西語“吾木”意為“糧倉”,這里的農作物種子品類豐富,記錄種子多樣性的保護情況成了這次工作行程的主要內容之一。
納西文明里,人們信仰東巴教,東巴意為智者,是能夠連接人與“神靈”世界的中間人。他們可以排憂解難,是整個聚居地的精神支柱。納西的文化習俗、傳統節日及祭祀活動都與東巴緊密相關,由東巴來主持儀式。吾木村里唯一一位年輕的東巴和繼先,帶著我采訪、拍攝村里的老中醫。采訪前他跟我說了句玩笑話:“我與老中醫和學堅,像一對搭檔,他負責降生,我負責死亡?!甭勓灾跷矣悬c迷惘,之后才明白了這句話的寓意。村里為大家問診看病逾六十年的老中醫,接生了一百多個嬰兒,所以他負責“生”。而作為全村唯一的東巴和繼先擔負著慰藉安撫村民心靈的職責:在村人去逝后的死亡儀式上,都有他做法事為其超度的身影,所以他負責“亡”。
在老中醫的火塘前,我為他拍攝肖像照?;鸸庹樟林@位老人的臉,飽經滄桑的皺紋里,寫滿了他的人生故事。
老中醫和學堅原本有12個兄弟姐妹,但都因疾病早亡,為此,母親要求他學醫。他說,自己一開始是不愿意的,奈何母親十分堅持,他最終還是做起了全村的赤腳醫生。
略微昏暗的火塘邊,我提前設置好了相機參數,調整為快門靜音模式。老爺爺的普通話很好,不需要翻譯。我與他邊交談著,邊在他偶爾默不做聲的某個瞬間,抓拍下他的神情與動作。不過一會兒,他的兒子進來了,他們用方言在交談著什么。出于禮節,我只在旁邊安靜觀察。在他們交談的過程中,兒子開始用家里陳舊的小壺煮水沏茶。在他將茶杯遞給父親的那瞬間,我竟體悟到一種血脈相傳的感動。我立馬舉起相機抓拍,因此有了以“沏茶”為主題的一系列照片,這也是在吾木村的拍攝項目中我頗為喜歡的一組。吾木村的人們正是在此種“生死相依”的輪回中,保護著此地種子多樣性,傳承著農耕文明的古老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