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莫

巴布亞省的“格拉斯伯格礦場”,是世界最大的金礦場、第三大的銅礦場
去年12月,印尼總統佐科邀請馬斯克創辦的太空公司SpaceX到印尼境內的比亞克島設置“火箭發射基地”。今年3月初,印尼政府代表向英國《衛報》表示,正在就設置火箭發射基地的計劃與當地政府和社群溝通,并表示“將比亞克島發展成一座‘太空島,將會對當地的經濟帶來正向的影響”。
但比亞克島的居民并不這么想。
比亞克島的位置,或許可以被稱為是印尼國境的“邊陲”地帶,它坐落在巴布亞省的北邊,位于南緯1度的赤道南緣。
看似邊陲而不起眼的叢林小島,卻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地。比亞克島的北邊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船只若要深入“極樂鳥灣”,勢必得行經比亞克島的周圍,于是它在大航海時代時,便成了這個海灣的重要門戶。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這個小小的島上駐軍過萬。1944年5月至8月間,由麥克阿瑟率領的美軍對比亞克島的日軍展開了激烈攻擊,造成日軍6000多人死亡,也因此在比亞克島留下了許多戰爭遺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日本洞”,據說當時有約3000名日本兵被炸死在洞中。

1944年,“日本洞”
到了現代,因為比亞克島十分接近赤道,從這里可以使用較少的燃料將衛星送上軌道。而且該島面朝廣闊的太平洋,堪稱發射衛星的絕佳地點。俄羅斯早在2005年,就曾向印尼政府表示在比亞克島建設火箭基地的興趣,但礙于當時印尼法規尚未充分,而未能實現。
2019年,在舉辦于美國的太空研討會上,國內法規已逐步到位的印尼向各國拋出了合作建設太空港的邀請。印尼政府也預計在2022年開始,正式在比亞克島建設太空港,預計將于2024年完成。
比亞克島就像是印尼跨進太空時代的一塊墊腳石,但是當地居民可未必買單。許多比亞克島的居民認為,“太空島”的計劃是政府的一意孤行,沒有和真正住在島上的居民溝通。他們認為在島上建設太空站,將使居民被迫離開他們的土地與海洋,而他們一直以來賴以維生的環境也將遭到破壞,尤其是附近海域所孕育的熱帶珊瑚礁。
事實上,不只是比亞克島,整個巴布亞島及其周邊海域,都蘊藏著美麗的自然生態。
巴布亞島一直到16世紀才被葡萄牙人“發現”,并被命名為“巴布亞”。這在馬來文里是“卷毛”的意思,符合當地美拉尼西亞人的特征。后來西班牙人也來到這座島,發現此地的民俗風景與西非的幾內亞相似,而將之命名為“新幾內亞”。
最早抵達巴布亞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未在此展開殖民統治。一直到19世紀,隨著應對熱帶雨林與沼澤的技術能力提升,殖民者才漸漸深入這塊島嶼。

“極樂鳥”
以東經141度為界,殖民帝國平整地切割出東西兩塊區域。“東巴布亞”由英、德兩國瓜分,而澳洲在1906年接管了英屬巴布亞,并在一戰結束后接管德屬巴布亞,一直到1975年“東巴布亞”獨立為巴布亞新幾內亞為止。
比亞克島就像是印尼跨進太空時代的一塊墊腳石,但是當地居民可未必買單。
巴布亞對生物學者來說是一塊樂土。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報告指出,從1998年到2008年間,平均每周在巴布亞發現兩個新的物種。這也使得巴布亞被稱為“全世界物種最豐富、最具生態多樣性的地方之一”。島上的物種起源,與澳洲大陸較為親近,尤其有大量獨特的鳥類,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極樂鳥”,它也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國鳥”。
巴布亞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普遍皮膚黝黑、頭發蓬卷,有5%~10%的人是金發或紅發,男性通常都裸露著上半身。由于巴布亞群山環繞,島上的居民可以抵御外敵,保有自身的文化,但也因此,部落大多只以小規模存在。經過數千年的繁衍、沖突與遷徙,巴布亞島上民族和語言不斷分化,目前據研究發現,該地有超過800種語言,也因此被稱為“人類學家的天堂”。
在《來自石器時代的女孩》中,作者莎賓娜·庫格勒17歲以前的人生,幾乎都在西巴布亞度過。她跟隨語言學者父親,一起居住在甫被“發現”的原始部落,與“法虞人”生活了十來年,度過了在“石器時代”的童年。那是電腦即將開始普及的1980年代,但當時的法虞人還不會使用鐵和金屬,仍以弓箭打獵,捕食蛇、鳥、鱷魚、青蛙,而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則是昆蟲。

巴布亞的比亞克港
當時的法虞人雖然說著同一種語言,但卻已經分成4個相互對峙的部落,靠著“血仇法則”對待彼此。他們的數字系統只能數到三、沒有文字,當親人過世的時候,尸體保存在屋舍里,親人睡在他們旁邊,在尸體邊吃飯和生活。如果尸體開始腐爛,親人們會把尸體里面的液體擠出來,然后涂抹在自己身上。聽起來十分駭人,但那是法虞人悼念逝去親人的傳統形式。
莎賓娜寫道:“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兩個星球,不,是兩個不同的星系。”經過數十年與外界的碰撞,這個原處于“文明邊緣”的地帶,如今多少有所改變,更何況,印尼政府不懈地要讓這塊島上的原住民,成為“印尼人”。
印尼與“西巴布亞”之間,有著一段“糾纏”的歷史。

巴布亞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
荷蘭的探險隊在17世紀初抵達了西巴布亞,將巴布亞稱為“伊里安”(Irian),這在馬來文中也是“卷毛”之意,而在阿拉伯文中則有“裸體”的意思。
荷蘭從東印度公司開始,對東印度群島展開長達350年的殖民。1945年,二戰結束之際,印尼國父蘇加諾順勢宣布印尼獨立,并稱荷屬東印度的領地皆為印尼領土,當然包含荷屬巴布亞。荷蘭接著與印尼打了4年仗,知道收復無望,只好承認印尼的獨立及其對領土的宣稱,唯獨西巴布亞除外。
荷蘭為了讓西巴布亞脫于印尼控制之外,大力鼓吹西巴布亞的民族主義,企圖扶持西巴布亞的居民獨立建國。1961年,巴布亞議會正式開始運作,并預計在十年后正式獨立。同年10月,巴布亞議會選出了國旗、國徽與國歌,并取得荷蘭政府的認可。但不久后的12月19日,印尼政府便再次敲響了戰鼓,向西巴布亞進軍,并在來年迫使荷蘭撤出西巴布亞。
沖突過后,聯合國將西巴布亞交由印尼托管,而印尼則與荷蘭簽署了“紐約協議”,約定在1969年以前舉行公投,由西巴布亞人決定獨立或加入印尼。
尸體保存在屋舍里,親人睡在他們旁邊,在尸體邊吃飯和生活。
到了1969年,印尼政府從近百萬西巴布亞人中選出了1025人,在武力的威逼之下完成了這場“公投”,正式將西巴布亞納入行政區。
自此之后,聯合國也承認西巴布亞為印尼領土,印尼政府則是大舉鼓勵爪哇人移居西巴布亞,并且大規模地開采巴布亞島上的礦產。印尼在接管西巴布亞的最初一段時間,仍使用“伊里安”作為行政區的名稱。有人說,這是因為IRIAN是“Ikut Republik Indonesia Anti Nederland”的簡寫,意思是“跟隨印尼反抗荷蘭”。
“巴布亞”這個地方,第一次真正進到我的腦袋里,是在2018年的夏天。我誤闖了“印尼自由港公司”的巴布亞工人在雅加達總統府前的一次集會。
“印尼自由港”是美國自由港麥克莫蘭銅金公司在印尼的分公司,而其在巴布亞運營的“格拉斯伯格礦場”是全世界最大的金礦、第三大的銅礦場。然而,印尼自由港的勞工指控公司有大規模地惡意解雇工人、打壓工會等行為。我問朋友,那印尼政府對此事有介入嗎?他搖了搖頭。面對重要的納稅大戶、創造數以萬計工作機會的外資,印尼政府恐怕不會站在巴布亞勞工那邊。
當我閱讀著比亞克島的新聞時,我又想起了那群不惜千里而來的巴布亞工人,裸著上半身,在艷陽下跳著傳統圓舞,音樂是輕快的,而總統府那一側空蕩蕩的,沒有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