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最近的一則新聞,說安徽省六安市地名被播音員讀成(l i ùān),引起爭議,因為當地人都讀(lùān),最后要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出面解答,確定以當地發音為準。有人說,這是遷就了方言造成語言不規范,但是熟悉歷史的人解釋說,當地發音是延續古音傳統,“六”實為“陸”的通假字,故發“lù”音。
這讓我想起,蘇格蘭其實有相當多發音奇特的地名。不知底細的人,哪怕是英格蘭人,看著地名按照通常的發音規則讀,也會讀錯。
我們曾去過蘇格蘭西海岸的一座名為Culzean的城堡,那座城堡建在海邊懸崖之上,景色優美,但地名卻是個陷阱—照著字面念大約是“卡爾贊恩”,但是卻被告知這地方叫“卡萊恩”,我們覺得莫名其妙,里面的“z”跑哪兒去了?
還有一次,一位蘇格蘭朋友忽然想考考我們,問:Milngavie 怎么念?這個地方我只是略有所聞,知道大概是在格拉斯哥附近,但真不知道應該怎么念。按照字面讀,會不會是“米爾恩嘎維”?哈!錯了。“v”不發音,正確念法是“米爾蓋”!怎么會這樣?
當然,這些可以算作個別的例子,最常見的蘇格蘭地名發音特例大概是loch。蘇格蘭湖泊眾多,但是名字中帶英語“湖”(lake)的極少,絕大部分都叫loch,比如著名的尼斯湖就是Loch Ness。Loch 的意思也是湖,那么該怎么念呢?是“洛克”嗎?即使許多英語是母語的人也會這么念,但其實當地人念成“洛赫”。
和六合發“lù”音一樣,蘇格蘭這些發音奇特的地名,可以說是因為當地人這么念,是一種方言,但其實這些念法都有古音傳統。比如Culzean 中的“z”,其實原來是另一個看上去像是阿拉伯數字3 的字母,曾出現在古蓋爾語、古英語中,但因為與花體的“z”相像,書寫和印刷時容易混淆,逐漸被淘汰;有些地名人名中的這個字母被改成了“z”,發音卻沒有改。Milngavie 的發音也是來源于這個地名的古代版本,有一種說法是,這里原來叫作“蓋爾家的磨坊”(Mill of Guy),念成“米爾蓋”就很順了。
至于loch,據說來源于海島凱爾特語。古蓋爾語、古英語、古威爾士語原來都有這個詞的變體,拼寫不同,但只有蓋爾語的loch 保存到了現代英語中。
所以說,方言常常體現了語言的演變、分支、傳承,不僅是當地人文化身份的一部分,也可能有著豐富的歷史意義。英國在地名的發音上,因為從來沒有規范過,都是以當地人叫法為準。對于從方言演變出來的新詞,過去的英語辭典也強調正統,不予收錄,但現在已開始關注方言,而且不僅限于英國方言。《牛津英語辭典》(OED)從2019 年開始收錄方言中才有的詞匯,比如蘇格蘭方言中的sitooterie(室外就座)、威爾士方言中的jibbons(辛辣的洋蔥)、新加坡英語中的chilli cr ab(辣椒蟹)、粵語中的yum cha(飲茶)等,而且這類“方言詞”的收錄只會越來越多。
如果疫情過后,你有機會到蘇格蘭一游,不必勉強自己去搞清楚Culzean 和Milngavie 怎么念,但是一定要記得loch 的正確發音,蘇格蘭人會因此對你更加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