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云

4月18日以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腫瘤化療科主治醫師張煜發文控訴腫瘤治療黑幕的事件,引起軒然大波。該事件源于對癌癥治療方案的爭議。那么,人類針對癌癥的研究成果和方案都有哪些?
腫瘤其實分成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張煜醫生指出的應該是對惡性腫瘤(癌癥)的治療。癌癥相當古老,在至少2.4億年前的動物身上,就已經出現了惡性腫瘤。而已知最早的人類腫瘤,發現于約公元3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身上。
直到1761年,意大利解剖學家摩爾伽通過對700多具尸體的解剖,才發現了器官病變與疾病的聯系,建立了器官病理學。煙草與癌癥的聯系也被他首次發現,癌癥研究從此有了理論基礎。
1863年,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魏爾肖創建了細胞病理學。他不僅第一個發現了白血病,還初步認識了癌癥轉移的細胞機制。發明全麻技術的40年后,1882年,威廉·霍爾斯特德首次采用根治性乳房切除術,這標志著腫瘤手術治療方案逐漸走向成熟。
1895年,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了X射線。在19世紀的最后一年,1899年,X射線便首次用于治療癌癥,放療從此開端,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但由于放療對正常細胞也具有廣譜殺傷性,所以其通常作為癌癥的輔助療法。

1971年,全球第一臺CT掃描機在英國誕生
1914年,德國物理學家西奧多·勃法瑞創建了癌癥的突變理論,人類首次找到了癌癥發生的根源。1947年,美國兒童病理學家西德尼·法伯用氨基蝶呤治療了一名4歲的兒童白血病患者,標志著現代化療的開端。
1949年,來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生化武器芥子氣的氮芥,因有對腫瘤DNA結構的破壞作用,而被用于霍奇金淋巴瘤、淋巴肉瘤以及白血病的治療?;熼_始大范圍普及,化療時代從此開創。
雖然化療對血液系統的腫瘤具有較好的療效,但對實體腫瘤常常無能為力,而且在給患者短暫延長生命的同時,也帶給他們極大的痛苦。
197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杰瑞米·??寺C實了血管生成在癌癥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只要研發出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就能阻斷腫瘤的營養,從而起到治療作用。時至今日,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已經超過5種,??寺脖蛔鸱Q為腫瘤血管新生理論之父。
1971年,全球第一臺CT掃描機誕生。1978年,核磁共振成像開始運用,并達到了早期X射線水平,且從1981年開始,用于全身掃描。從此以后,腫瘤的診斷和治療變得更加高效和準確。
1997年,針對CD20陽性淋巴瘤的靶向藥物美羅華問世,標志著全球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靶向藥物誕生。隨后20多年,各類靶向藥物紛紛問世,甚至成為某些種類癌癥的特效藥。但靶點藥物也有自身的劣勢所在:如果靶點基因出現突變,靶點藥物就會失效。所以,經過靶點治療幾年后,病人常常出現耐藥性。
2001年,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問世,在反映腫瘤病變基因、分子、代謝以及功能狀態上,有了劃時代的發展;2003年,進行了13年的人類基因計劃正式完成,給腫瘤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2005年之后,檢測人類2萬個基因和30億堿基對,已經只需數天時間。
人體幾乎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少量癌細胞。我們之所以患癌的概率并不高,便在于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清除。
NK細胞對腫瘤具有廣譜殺傷性,因此成了近年來癌癥研究的熱點。

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他在2 0 1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成像技術和基因計劃的成功,把對癌癥的診斷和治療推進到一個全新時代。2006年,隨著人們對HPV病毒與宮頸癌等癌癥關系的認識,第一支癌癥疫苗研發成功。雖然癌癥疫苗有著不錯的預防效果,但由病毒誘發的癌癥只是少數,癌癥疫苗的運用范圍相當有限。
2011年,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發現了CTLA4的阻斷方法,CTLA4免疫檢查點靶向藥物“伊匹單抗”誕生,昭示著抗癌治療未來嶄新的方向。
免疫檢查點靶向治療,屬于免疫療法的一種,但其實免疫療法并不是新奇的東西。早在200年前的19世紀初,德國臨床醫生Busch便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一些癌癥患者感染丹毒(化膿性鏈球菌)后,病情得到了緩解。
美國醫生威廉·科利受到啟發,于1891年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他研究了47位沒有接受治療卻自愈的癌癥患者,發現這些人身上有著相似之處:這些患者在患癌期間都感染過細菌。
威廉·科利進行了大膽嘗試,利用細菌進行“以毒攻毒”的方式治療癌癥。他對一位已經“無藥可救”的頭頸癌患者注射了化膿鏈球菌。這位患者竟然奇跡般地康復了。
感染細菌畢竟有著極大的生命風險,威廉·科利隨后對細菌進行了滅活處理,得到了在21世紀大名鼎鼎的Coley毒素。威廉·科利掌握這跨時代療法之時,距離發現X射線還有幾年,連放射療法也沒誕生,當時的人們對人體的免疫機制更是不清不楚。

威廉·科利(中)一度成了醫學史上最著名的“庸醫”之一
雖然后來的資料表明,威廉·科利的治療效果和當今對癌癥的常規療法相當,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卻常常被醫學界質疑。放射療法興起后,著名癌癥病理學家詹姆斯·尤因聲稱,放療是唯一行之有效的癌癥療法。威廉·科利的治療方法,曾一度被打成偽科學。
1936年4月16日,威廉·科利去世。10年后化療興起,更是讓癌癥的免疫療法幾近塵封,他也一度成了醫學史上最著名的“庸醫”之一。在隨后的20年里,威廉·科利的女兒海倫·科利通過十幾篇文章,以及500多個成功治療的案例,最終替父親平反。
免疫療法終于被學界重視起來。1959年,卡介苗被首次應用于癌癥免疫治療。由于放療和化療自身的局限性,免疫療法很快成了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在1987年,法國免疫學家發現了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抗原-4(CTLA-4)的作用機制。人體幾乎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少量癌細胞。我們之所以患癌的概率并不高,便在于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清除。
T細胞是有著一定識別癌細胞能力的免疫細胞,在很多癌癥患者的體內,都會出現一種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T細胞,針對癌細胞進行摧毀。但CTLA-4卻會參與免疫反應的負調節,可以誘導T細胞無反應性,讓T細胞不再攻擊癌細胞。
諸多的惡性腫瘤內,CTLA-4都會“過表達”,從而導致腫瘤失控,出現惡性增殖。而針對它開發出來的CTLA-4抑制劑藥物,可以阻斷CTLA-4通路激活,從而提高自身對癌細胞的免疫能力。
除了著名的免疫檢測點靶向治療法,還可以通過培養常規的免疫細胞來治療惡性腫瘤,例如張煜醫生提到的NK細胞免疫法。NK細胞又被稱為自然殺傷細胞,它不同于免疫反應中的T、B細胞,無需預先致敏,就能以非特異性殺傷腫瘤的淋巴細胞。NK細胞對腫瘤具有廣譜殺傷性,因此成了近年來癌癥研究的熱點。

在NK細胞免疫治療中,通常體外培養自體或外源NK細胞,然后回輸身體進行治療。雖然NK細胞免疫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但值得說明的是,在腫瘤免疫療法中,只有CTLA-4因療法成熟而被美國FDA批準了5款藥物上市。至于NK細胞免疫療法,無論在中國還是國外,都還處于臨床研究階段,并未獲批上市。
腫瘤治療除了主流的手術治療、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療法外,還有中醫治療、基因治療、激素治療、激光治療、高溫治療以及冷凍治療等。但這些治療方案通常以輔助治療的形式出現。當前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依舊是免疫療法。
人類對抗惡性腫瘤注定是一場持久的戰爭。只有大膽研究,謹慎臨床,一步一個腳印,我們才能走得更久,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