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淳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地方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放緩、增收乏力,且受傳統財源萎縮、后續財源不足、支出剛性增長等影響,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正遭受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本文以湘西經濟開發區為例,從湘西經濟開發區財政收入現狀出發,分析財政收入乏力的問題所在,探討并指出財源建設的重要意義。
湘西經濟開發區財政收入現狀
2019年,湘西經濟開發區財政總收入完成93951萬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0.19%,比上年同期增加4626萬元,同比增長5.2 %。按收入級次分: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758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15萬元,同比增長8.71%;上劃中央收入完成2899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4萬元,同比增長0.19%;上劃省級收入完成7000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60萬元,同比下降0.85%。
盡管湘西經濟開發區在財源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財政收入總量、GDP總量、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等方面連年排名在全州前列,有力地帶動了湘西州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但也存在著財源結構不合理、財源基礎薄弱、財源建設體制不完善、企業融資難等問題,阻礙了湘西經濟開發區財源建設步伐。
財源結構不合理
2019年全區繳稅企業達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6家,其中建筑、房地產和總部經濟企業占據11家,占比 68.75%;稅收額度為45320萬元,占到財政總收入的48.42%,接近開發區財政收入的一半,這說明開發區的產業層次還不高,工業性和商業性產業還比較缺乏。從開發區近幾年來重點稅源行業分布來看,建筑、地產行業稅收占比很大,開發區經濟嚴重依賴于建筑房地產業和政府投資拉動,經營性企業、工礦企業和商業企業較少,這給開發區的稅收事業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了較大的風險和極大的隱患,因此急需調整收入來源結構,培植可持續的新財源。
財源基礎薄弱
2019年,湘西經濟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億元,而湘西自治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5.7億元,湘西經濟開發區僅僅只占比9.49%。同時,由于開發區快速發展的原因,收入的總量遠遠滿足不了支出的需要。2015年至2019年,開發區財政缺口(按可用財力算)分別為1071萬元、10493萬元、17433萬元、21937萬元、13384萬元,財政缺口逐年加大,只是在去年有所緩解。盡管開發區政府性基金收入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赤字矛盾,但開發區的發展建設現狀注定財政赤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持續存在。
財政體制制約明顯
從前文可知,開發區的重點稅源行業主要分布在建筑、地產行業,其稅收占比很大,而營改增后,絕大部分的稅收歸中央和省財政所有。這對于深處武陵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會致本地方分成收入數額過小,對開發區財政收入增長形成了很大制約。另外,地方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過低,產業優勢不能有效轉化為開發區財政收入,是制約財源建設的重要體制障礙。
企業融資難,發展后勁不足
目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流程長、環節多,而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以短期貸款為主,而許多企業的社保繳納、啟動資金等均需要大量資金,資金供求的不同特點使得雙方在操作中很難“對接”。并且,開發區內的企業只有自身的技術,廠房均是開發區租給企業的,需要貸款的企業主無抵押物。如:傲頓科技公司生產的音響設備,均是出口韓國、非洲等地,他們掌握的是技術,而資產是弱項,辦公樓是租用經開區的,而他們在商業銀行貸款所需抵押物價值為貸款數額的120%~150%,且由于進駐開發區時間不長,未進入開發區“助保貸”資金池,享受不到“助保貸”的優惠政策;唯想電子公司生產的手機主要是出口國外,外商簽訂的協議是要他們先交貨再付款,且進出口退稅要1~2個月,這就需要企業墊資,繼而造成了流動資金壓力大;東順紙業生產銷售的抽紙、卷紙、尿不濕等生活用品,如要進入步步高、佳惠等幾家大型超市,入場費則需要600~700萬元。
湘西經濟開發區稅收收入主要來源于房地產業、電子信息業、商貿物流業等傳統行業,不利于財政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因此,在穩步發展傳統產業,確保財政正常運轉的同時,迫切需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抓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建設州府城市新中心、構筑現代產業新高地”戰略目標,按照“產城融合”,二三產業“雙輪驅動”的發展路徑,加強財源建設,做大做強財政實力。

突出重點,培植壯大財源
一是抓住國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政策機遇,集中財力重點支持園區優勢產業的建設,建設特色產業聚集區,做強礦產品、電子商務、電子產品、生物科技等主導產業,積極培植財源。二是抓住國家支持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機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生態文化旅游、醫養健康(中藥材)、現代物流業。三是激活現有資源,提升存量財源。改造提升現有經濟資源,建立土地儲備制度,穩定發展房地產,做好吉鳳新區規劃、鳳凰縣筸子坪鎮周邊土地開發和儲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大招商,做優產業結構
一是招大引強。湘西經濟開發區現有恒大、碧桂園和華潤雪花啤酒3家世界500強企業公司,產業帶動優勢明顯,要圍繞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營 500強挑選電子信息、生物食品、現代農業開發等集團企業,完善產業鏈條,搭建一條“上-中-下”游全方位立體式產業集群。二是搭建平臺。積極搭建招商引資平臺,要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充分利用“港洽周”“滬洽周”、湘西自治州(長沙)招商推介會、珠三角、長三角等招商引資平臺,圍繞州內資源優勢,突出產業換代,實現資源、資金、技術三結合,加大招商力度,擴大引資規模,擴展財源建設資金渠道。三是大力發展民間商會、招商咨詢機構等中介組織,充分發揮湘西籍在外成功人士、掛職干部、駐外辦事機構、濟南對口扶貧湘西州和省內其他市對口幫扶縣市的作用,組織優勢企業和個人開展全員招商、專業招商、以商招商。
完善制度,優化發展環境
一是加強稅收收入征管,完善收入分析監管機制。不斷開拓稅收分析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分析質量。一方面加強重點行業、重點稅種的監控,抓好零散稅收的征管。落實財稅收入任務目標管理責任制,充分運用財稅綜合信息平臺加強綜合治稅,強化稅費監管,完善財政收入考核激勵約束機制,加強收入預算執行分析和預測;另一方面,進一步規范非稅收入征收管理。繼續深化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確保非稅收入及時足額上繳國庫,做到應繳盡繳。二是落實各項激勵政策。認真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鼓勵招引品牌商貿企業優惠政策、商貿服務及總部經濟項目招商優惠政策、政府采購支持入區中小企業辦法等政策,配套產業如員工住房、食堂、娛樂等基礎設施,切實改善員工生產生活環境。
創新方式,加大融資力度
一是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機制。銀行要建立適應區內企業貸款業務特點的信用評級、業務流程、風險控制和內部控制等機制,推出適合區內企業需求的信貸產品,以滿足區內企業個性化、多樣化的融資需求。二是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拓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支持入區企業在主板(含境外)、創業板、新三板掛牌上市融資。三是完善社會服務機構。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制的建設,充分發揮湘西經濟開發區中小微企業“助保貸”平臺和湖南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平臺作用,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
(吉首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小亞. 貧困地區—湘西州地方財源建設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
[2]劉香三.關于加強財源建設 增加財政收入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8(11):107-108.
[3]李曉陽.新常態下培植財源增強財政實力的對策建議——寶雞市加強財源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西部財會,2016(06):10-13.
[4]尹向東.湖南省財源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1(02):14-15.